2025年國防部預算中,最受外界矚目的「潛艦國造—第3階段後續艦籌建」首年編列的近20億預算,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的初審中,毫不意外成為朝野攻防的焦點;由於執政黨立委享有實質的人數優勢,最後表決通過執政黨委員所擬「預算全數照列,但需等原型艦通過海上測試後才能動支」的主決議。不過已有國民黨籍的立委表示,會在朝野協商時尋求翻案,使朝野的交鋒將延長至朝野協商、甚至院會,才會塵埃落定。
在朝野就「潛艦國造量產預算」激烈辯論的同時,各種與潛艦國造及中華民國籌獲新潛艦之歷史有關的說法,也隨之在各類談話性節目、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間流傳;其中雖不乏真知灼見,但也包括不少有待商榷的內容,例如「國造潛艦技術落後三十年」、「陳水扁總統任內美國軍售台灣潛艦案因藍營阻撓生變」,與「可向川普政府爭取潛艦軍售」等。
國造潛艦的技術並未落後三十年
外界對「國造潛艦技術落後三十年」的質疑,主要來源是造艦團隊在2022年7月對媒體釋放的消息中,出現「原型艦的技術領先現役荷蘭製劍龍級潛艦約十年」的描述。由於海軍現役二艘劍龍級潛艦是在1981年時與荷蘭簽約、1987年與1988年分別返國服役,導致外界認為國防部先後投入30億的合約設計,及494億的原型艦建造預算後,卻只能獲得1990年代戰力水準的潛艦。
但跡象顯示,造艦團隊在2022年7月拿來做為比較標準的劍龍級潛艦,技術指標應該不是1981年時的原始版本,而是完成升級後的版本。
國軍的劍龍級潛艦服役迄今已近四十年,為了讓這二艘潛艦還能具備一定的作戰效能,近年國軍曾多次透過包括美國軍售等管道,進行性能提升,包括安裝潛射魚叉反艦飛彈、電戰系統性能提升、換裝MK-48 Mod6 AT重型魚雷,與最重要的戰鬥系統性能提升。
在總預算約74億的「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中,美國同意提供包括非穿透性光電潛望鏡、超高頻衛星通信設備(SHF)、GPS全球定位系統、艦用電子海圖顯示系統(WECDIS)等多款美軍核子動力潛艦的現役裝備;使國軍這二艘潛艦至少在戰鬥系統與武裝等方面,已經比1981年的原始版大幅強化,與各國現役傳統潛艦相去不遠。
劍龍級歷次改良與性能提升所選用的裝備,不僅絕大部分在更新後,會用於國造潛艦的原型艦;後者還採用若干劍龍級潛艦性能提升案中,未包括的先進裝備,例如安裝在原型艦艦體下方的側視聲納,與艦艏下方的環形聲納搭配,可將「聲納盲區」降到最低。因此,國造潛艦原型艦最起碼在戰鬥系統部分,應該不會比共軍的傳統潛艦遜色,絕不可能只有1990年代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