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賴清德說勞工去年平均月薪己達四九九八九元,創歷史新高,因為與一般民間認知與感受相差過鉅,結果引來一片撻伐取笑聲,更讓網路上一片「道歉」聲──為自己拉低平均數而道歉。
其實賴清德說的數字未必就是錯,只是刻意找了一個粉飾太平的數字來說嘴,過去也沒一個政府敢於如此厚顏炫耀、醜表功,被罵被笑只是剛好而已,因為真的沒那麼「偉大」。
賴院長在參與五一勞動節活動致詞時說,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二.八六%,為近三年最高,全年外銷訂單額度達四九二八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增率約一一%;做為經濟櫥窗的股市也站穩一萬點,歷時最長;勞工平均每月薪資已達四九九八九元之歷史新高。此外,今年三月的失業率降至三.六六%,為民國九十年迄今新低點,同時勞動參與率高達五八.八七%。
勞工平均月薪近五萬元會被打臉,本質因素是平均數的限制;這種把所有高低薪差距數倍到數十倍者,相加再除以人數得到的平均數,當然高薪者拉高平均數,位於平均數之下者則忿忿不平,認為「那有這個行情」。如果拿另一個數字:中位數來看,大概在四萬出頭,與平均數的差距就可略微看出薪資不平等程度的高低。
但除了平均數本身必然帶來的質疑問題外,賴清德「巧取數字」做延伸與詮釋,更是引發鄉民譏嘲的主因。
賴清德說去年勞工平均月薪己達四九九八九元,這個數字其實是用所謂「總薪資」平均除以十二個月得到。總薪資包括許多項目,概分就是經常性薪資與非經常性薪資兩大項,前者是勞工每個月一定領得到的所得,其名目因每個公司不同而異──本薪、固定的津貼、加給、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包括加班費、年終獎金、非每個月固定發的績效獎金、全勤獎金等。白話文講,可以把總薪資理解為就是「年薪」。
但一般勞工理解的「月薪」,其實就是指經常性薪資,這個數字去年是三九九五三元,與賴清德說的平均月薪一口氣差了一萬元。賴清德大作功德,直接幫勞工加薪一萬,許多人大概覺得既難以理解又承擔不起吧?
過去幾年,幾乎所有媒體、學者都一直哀號說薪資(一般指的是經常性薪資)倒退n年,依照賴清德振奮人心的演講,應該就是有所突破囉?遺憾的是:完全沒有。
因為各界一直說的「薪資倒退」,是指實質經常性薪資倒退。這個實質經常性薪資指的是扣除物價上漲率後,得到的薪資數額──其實就是勞工實際的購買力。去年這個數字是三七七八一元,比民國八十八年(十八年前)的三七二七七元高,但比八十九年的三七八○一低,更甭提之後幾年實質經常性薪資都在三八○○○以上了。
即使要依賴清德「年薪除以十二」的算法,去年平均每月實質總薪資四七二七一元,雖然是創新高,但也只比九十二年的四七○五八元高出二一三元,勞工是否該為增加二一三元而歡欣鼓舞對蔡政府高聲謳歌,大概有點難吧?
而如果我們接受賴清德的觀察基準點,拿名目總薪資來看,其實可得到:薪資倒退根本是謊言嘛!八十八年平均每月總薪資三九六七三元,至今十九年間,只有兩個年度稍微減少,堪稱一路上揚──當然增加幅度非常小。馬政府後期的一○四年已增加到四八四九○元(也可說「近五萬元」了吧),而且馬政府期間曾出現單一年度成長率達五.一六%、三.五八%,較蔡政府時期○.六二%、二.○六%的成長率漂亮哩。
但顯然沒有人是這樣看與解讀數據,馬政府如果當年也出來講勞工薪資成長表現多麼的好棒棒,肯定也是要被噓爆。
去年十一月底主計總處曾發布一份二○一七年人力運用調查,八九八.八五萬受雇者中,有三○五.一萬人主要工作月薪未達三萬元,約占全體受雇者三四%。至於月薪超過五萬元者,占的比例不到兩成。這應該是比較接近勞工感受的數字,而所謂的「月薪」,用的其實就是經常性薪資。
賴清德這次在勞動節上的致詞,對所有數據都算是「精選」過,不過他講的數據,背後的事實其實更有意思。他說去年經濟成長率是近三年最高,顯然再比就不行了;他更未提即使近三年最高,還是在四小龍及亞洲國家中(日本除外)墊底。
他說外銷訂單創歷史新高,但未說實際出口金額三一七三億美元,比馬政府末期一○三年的三二○○億美元低,只比一○二年的三一一四億多不到二%。而真正對勞工就業機會有幫助者,出口的重要性是高於訂單,因為「台灣接單,海外生產」對勞工助益有限。他說失業率是民國九十年來最低,但失業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台勞」增加,台灣赴海外工作人數「蒸蒸日上」;說勞動參與率高達五八.八七%,但卻忘了回顧當年勞參率在六○%上下。
台灣這波經濟復甦,無疑是碰上近十年全球最佳景氣所帶動,但台灣表現其實應該可更好,且經濟前景仍有不少風險。官員是該戒慎恐懼,多做事少亂表功──《經濟學人》早就警示過:因為這波復甦實在看不出這些民粹領導人有何功勞可言。(本專欄與《風傳媒》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