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內外經濟,確實存在著讓人意外又「驚嘆」的風險與變化─從外銷訂單衰退、政策紓困政策再出爐這2件事,可看到年初的樂觀已經劃下句點,經濟下滑再難避免,行政院主計總處27日公布最新的經濟預測,一口氣下調全年成長率預測值達0.51個百分點,正是最佳的註腳。
本周行政院通過一項「因應疫情新一波振興作為」的計劃,雖然名為振興計劃,其實就是一個針對內需產業與勞工,提出的紓困計劃,這代表的是內需產業再次受疫情衝擊而陷入困頓之中。與此同時,上周官方公布4月外銷訂單,從連續25個月的「長紅」正成長,反轉為年減5.5%,預估5月的數據也在零成長上下,這代表的是出口外銷的紅利與引擎也暫時熄火了。
對台灣經濟而言,這種情況應該算是近3年來最慘淡的時候。2020年疫情初起時,台灣曾一度出面內需與出口同受打擊,但很快出口就回春、甚至出現連續數月兩位數成長,至於內需產業是隨著疫情起伏不定,但基本情勢是不好,2年多下來,不少餐廳、小吃店或其它服務業商店都倒閉關門。
因此,去年能出現超過6%的漂亮成長率、平均國民所得也達到3.3萬多美元,主要是拜出口產業之賜─特別是科技產業,強勁的出口拉抬與經濟成長率與所得。
不過,現在因疫情惡化,讓內需與出口這兩個經濟引擎一起熄火;內需的下挫當然是台灣疫情擴散,逐步走上特早確診近10萬人的高峰,但出口引擎至少在4、5月的暫時熄火了,則是因中國的新冠疫情再起,幾個重要城市─最重要的當然是上海─再次封城,既影響生產又延滯進出口。
中國市場占台灣出口的4成多,中國又是封城、又是停產、經濟成長率也眼看難以「保5」,台灣出口要不受影響也難。至於出口何時可恢復正常,就看對岸疫情何時緩和、何時解封恢復正常生產;內需要回到正常,也要看國內疫情發展情況而定。而這2項因素,又是無法預測更難掌控影響,拖延越久,今年國內經濟成長率越要下修;初步下調到3.91%跌破4%,只是反應到目前為止的景況,如持續未改善則成長率就要往3趴靠攏了。
除了中國經濟情況不佳、成長下修之外,放眼全球也幾乎已看不到經濟表現好的國家了。歐美原來就有通膨壓力問題,俄烏戰爭進一步惡化通膨,同時也反過來再打擊經濟成長,今年歐洲主要國家與美國的成長率,全部都要下修1-2個百分點以上,美國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季增年率)就出現萎縮。
對外在環境的惡化─包括中國經濟下滑、歐美掉入停滯性通膨的風險等,台灣是完全無能、無力影響、更不可能改變,只能「順應調適」,但即使對國內的內需下滑,政府能著力之處亦不如想像的多─甚至可能產生反效果。行政院祭出新的振興紓困計劃,但其問題是:錢是否遭到真正有需要者的手上。
過去幾波紓困,時常是「大水漫灌」的亂撒幣,最常被拿出來舉例的「典範案例」是,依照政府當時的紓困,連台塑集團都能拿到20億元左右的補貼,但台塑集團那需要政府補貼?慶幸的是,台塑很有格調的拒拿紓困金,說要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企業。
再來一個問題是:補貼或振興方案,是否「對症」?以這次通過的計劃中對觀光產業的振興計劃而言,就被業者指「搞錯重點」,應該先紓困。而除此之外,政府對參與國內旅遊的民眾的補貼,是準備在9月之後推動,跳過旅遊旺季的暑假,到底是對是錯、對業者與產業是好是壞,實在是大有疑問。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疫情的控制與緩和,才是治本之道。如果能成功控制疫情、或是早早切換到「共存」,內需服務業才有復元、回到成長正軌的可能。想想2年多前,當時受疫情影響而困頓的觀光與內需產業,可不是靠政府什麼政策「續命」,而是靠疫情受控緩和後,出現被稱為「報復式」的消費與旅遊潮而受惠。但如果疫情遲遲無法緩和,暑假的旅遊旺季成泡影,台灣的2、3季經濟成長率就可能都要被拖累下修,「保4」已無望,再往下就是「保3」之戰了,如再加上今年3%左右的通膨,庶民生活是會更加辛苦與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