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袖善舞、財源廣進、完全不在乎吃相難看的前國家領導人
對俄羅斯,施洛德秉持社民黨冷戰時期「東方政策(Ostpolitik)」的精神,延續柯爾與葉爾辛(Boris Yeltsin)的模式,上任後很快就與普京結下不解之緣,任內5度訪問莫斯科(Moscow)。施洛德也非常重視德國與中國的關係,6度造訪北京(為梅克爾做了示範);他是1999年5月北約(美軍)誤炸南斯拉夫貝爾格勒(Belgrade)中國大使館之後第一位向北京道歉的西方領導人,還主張歐盟應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
施洛德與普京可謂國際政壇罕見的莫逆之交,他曾經盛讚普京是「無懈可擊的民主人士」。2004年,施洛德過60歲生日,普京親自前往漢諾威為他祝壽。2005年9月大選前夕,施洛德顯然知道社民黨選情並不樂觀,於是快馬加鞭放行「北溪(Nord Stream)」計畫,修建從俄羅斯直通德國的天然氣輸氣管。敗選之後、下台之前,他的政府批准對北溪計畫提供10億歐元(新台幣320億元)的貸款擔保。
普京也投桃報李。國家領導人下台後投身(或重返)企業界,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施洛德卸任之後可謂大放異彩,從德國總理府直接進駐俄羅斯各大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的董事會,從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到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一年至少進帳100萬歐元(新台幣3200萬元),完全沒有「旋轉門」的顧慮(而且是通往外國企業的旋轉門!),完全不在乎吃相難看。普京對待老朋友除了酬庸,更看重他在歐洲商界的人脈。
德國的「東方政策」,俄羅斯的「西方政策」
冷戰落幕後的「東方政策」主張歐洲不但要與俄羅斯交往,而且要加強與俄羅斯的能源貿易,深信如此將一石三鳥:讓歐洲取得廉價的能源,讓俄羅斯更加依賴歐洲市場以降低其安全威脅,透過經濟發展來促成俄羅斯政治變革(Wandel durch Handel)。2001年9月,普京成為第一位在德國國會發表演說的俄羅斯總統,他以流利的德語強調,俄羅斯是一個「友善的歐洲國家」,致力於「維護歐洲大陸的和平」。演說結束,全場起立鼓掌。
但德國的東方政策也可以看做俄羅斯的「西方政策」:以能源獲取豐厚外匯,撐持政權,牽制甚至控制歐洲國家的外交與軍事政策。從2011年到2022年,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從39%上升到55%,相當於每天為莫斯科送上2億美元外匯。
隨著俄羅斯外交與軍事政策日益強硬、政治日趨封閉高壓,施洛德這位「俄羅斯通(Russlandversteher)」不改其志,親莫斯科立場益發堅定。2008年8月俄羅斯入侵南方鄰國喬治亞(Gerogia),施洛德痛批被侵略國政府,力挺老朋友之餘也確保自身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