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或者最近熱門的半導體產業。前陣子美中貿易戰、全球因新冠肺炎造成的晶片短缺,突顯臺灣在晶片製造方面的重要性。政府因應半導體人才需求,科技部於是提出了「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計畫」,在2021-2025年投入15.46億,目標是培育半導體高階人才,培訓四百名博士儲訓人員,以產學合作方式設立半導體研發中心。
去年(2021)五月,政府更直接立法,三讀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開放企業出資協助國立大學培育重點領域產業人才。消息一出,包括臺大、清大、陽明交大、成大、中山等大學均設立半導體學院,招收碩、博士生,其他像臺灣科技大學也宣布開設半導體產業學分班等。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有這麼多大學願意培育許許多多的人才可供業界挑選,何樂不為?更何況還有政府的奧援。事實上,開設許多相似的科系,短期內或許可解決人才的需求,但就整體就業市場而言,供過於求下不僅產業會失衡,也較難維持求職者的素質。況且,少子化現象使得生源逐年減少,不只各校學系招不到學生,連頂尖大學的碩、博士班招生同樣岌岌可危,也難保未來不會面臨裁撤的命運。
除了增設新科系外,另一種就是改名,或把領域相近的科系合併,甚至橫跨兩個學院的專業。科系改名並非外界所想像,只要把科系改得很有前景吸引到學生就好,它還涉及師資、課程等資源重新分配的問題。領域相近的科系合併後或許會更強,不見得容易成功,也有可能表面整合了實際運作卻是各自為政的窘況。
無論是科系新增或改名,學校不應為了招生而忽視辦學的品質,新增的科系在師資來源、所開設的課程、師生比、教學設備等,同樣都要有一定的規範要求;並且定期公開透明校務資訊,讓社會大眾檢視辦學情況。學生及家長在選科系時,也要先查清楚這個科系的來龍去脈,包括成立的歷史發展、師資、論文發表情況等,不是只看表面的科系名稱,還要看實質的內容。若所招生的科系名額過多,教育部應適時控管招生名額與查核教學品質,以強化學校自我管控的責任。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1] https://new7.storm.mg/article/426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