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上海終於解封,無論是對中國經濟、或是全球供應鏈,上海這2個月的封城都帶來極大的傷害,某個角度而言,其影響比2020年首季還嚴重。後續值得觀察的是:這些傷害有那些是「永久性傷害」,再來是下次再碰到同樣情況,政策會有所調整嗎?
上海在3月開始出現確診案例上升情況,初時上海官方對外釋出的訊息是:不會封城,上海在經濟上如此之重要,封城影響太大了。這個說法符合當時外界的預期,因為在新病毒傳染力更強、死亡與重症率則較低的情況下,世界各國都已調整政策,以「與病毒共存」為主軸;在此階段之前,國內外原本就已在討論中國「堅持清零」的政策難以持續。但到3月下旬卻突然因中央指令一夕政策大變,清零、封城再起,不僅上海民眾、國內外企業亦都措手不及。
上海封城2個月,對中國與全球經濟影響鉅大。不論是在經濟、金融、產業、轉運等各方面,上海是毫無疑問的中國龍頭;其經濟規模已達4.3兆人民幣,居中國各省市之首;金融業方面是公認能與香港競爭的金融中心;上海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貨櫃港口,等於是中國對外進出口貿易首要樞紐。北京是中國的政治首都,上海則是中國的經濟首都。
如此重要的城市封城、經濟運作與產出大幅下滑,其連鎖影響當然鉅大。中國原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5.5%,但現在已經幾乎就能肯定無法達到;官方公布的首季經濟成長率4.8%,比全年5.5%的成長目標值低,這個數字一定程度上是有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但問題是真正影響最嚴重的上海封城,主要時間點在4、5月,預料第2季經濟成長率會嚴重下滑,全年成長率已難保持在5%以上,至於4%是否能保住,就看刺激政策效果、及下半年是否還會受大規模的受疫情干擾而定了。
而上海封城的傷害並不僅於單季成長率的高低問題,它很可能還潛藏著一些「永久性傷害」;清零、封城等政策的反覆變化,既讓外界感受到其政策缺乏一致、穩定性,更缺乏「理性」,而上海向來是外商集中度最高的地方。封城讓那些在中美貿易戰中,仍留在中國、持續看好其前景、甚至增加投資的外商,開始打退堂鼓,上海美國商會的調查就顯示封城讓一半以上的美商,延遲或減少投資。
如果解封、經濟重新上揚,外商再次看好前景而願意留下並加碼投資也罷,但如外商為此減少投資甚至撤離,那就是屬「永久性傷害」。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永久性傷害」,則是中國整體經濟的傷害與影響是否會發生。中國經濟拉警報應該已無庸置疑了;撇開政治鬥爭因素不談,從人行的降準、放寬原先對科技業祭出竹嚴厲監管措施、財政刺激政策加大等來看,官方對經濟成長的焦慮非常明顯,李克強「明確要求相關的一籃子政策要在5月底前出臺實施細則」、要求各地「紓困刺激措施能出盡出」,似乎是違背過去幾年北京「不作大水漫漫灌刺激」的堅持。
而造成經濟走緩的原因雖然不少,部份問題甚至早已存在,但因上海封城的衝擊而讓問題更凸顯;從國內的「官民與監理」問題,到國際上的中美之爭、地緣政治因素對經濟的影響等,都讓中國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更高。北京是會趁機解決與釐清這些問題?還是在上海解封、經濟警報解除後,繼續讓這些矛盾與問題存在?
在歷經上海封城帶來龐大的經濟與政治代價後,官方的政策是否會有所調整?新冠疫情已肆虐全球近2年半,病毒持續變種,大部份人都已不存著「新冠病毒永遠消失」(如當年SARS一樣)的期待了,這也是各國往「共存」政策走的原因。合理預期、或遲或早,感染確診人數又可能上揚,屆時中國的政策還會是死硬的清零、封城嗎?還是更有彈性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