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賴清德,為改善台灣低薪的窘境,決定調高公部門派遣員工的起薪為三萬元,同時,將現行基本工資時薪一百四十元,再予調高。這是斧底抽薪之道,抑或收杯水車薪之效?從現況不難找到答案。
究竟賴清德的「德政」能有多少人受惠?會不會有「帶動調薪」的效果?首先,要先從目前政府部門的派遣人數來看。以行政院人事總處的統計來看,106年第四季中央機關(不含地方政府)的派遣人數為8458人,但人力缺口卻大幅度由「勞務承攬」加以補足,目前人數高達41886,是派遣人力的五倍之多。形成了「假承攬、真雇用」的情況。
在中央政府龐大的「勞務承攬」人力,因為法律沒有明定雇主(公部門)與承包商責任,所以,承攬人員不受勞基法保障,工作條件更加惡化。而在賴清德調薪的對象中,僅針對「派遣人力」,而非「勞務承攬」,形成了最該照顧與提升工作環境的一群,再度遭到忽略。
但,賴清德要調薪的對象─派遣人力,要被調整的人數及空間十分有限。因此,根據人事總處在2014年底提出「中央政府機關運用勞動派遣現況之探討」的報告中指出,中央機關的派遣員工的平均薪資為31087,而在對外記者會上則宣布,最高甚至達到九萬元。
在這種情況下,賴院長是不是能告訴外界,究竟有幾個人的起薪,將被調為三萬元?其實在這份報告中也有答案,以勞務採購標案的統計來看,在四百八十個項目中,低於三萬(含)為81.47%,因此,推估被調薪的人數為6891人。如此高的「被調薪比例」,怎麼人事總處能提出「派遣員工的平均薪資『高』於三萬元」的統計?
而以這六千多的受惠人數,佔勞動人口不到萬分之七的比例,能否帶動民間企業調薪,恐怕不易樂觀。
再者,中央機關每年依預算執行,撥予派遣公司標案金額,並簽訂派遺契約,現在契約執行中,因為,賴清德的一句話要調升薪水,究竟是由雇主派遣公司支付,還是由行政院另行撥補預算支應呢?畢竟發放派遣員工薪資的是派遣公司,而不是中央機關。如果調薪的部份由派遣公司吸收,那這種「死道友不是死貧道」的作法,未免有些為德不卒。
至於賴清德所要調薪的對象,是行政院暨所屬機關?還是包括所有中央機關?包不包括縣市及地方政府?又是另一個需釐清的問題。
實際上,派遣勞工真正希望的是,調高轉為正職穩定工作的比例,而不只是調高起薪。現在政府部門將勞務派遣改為業務承攬,反而讓非典型工作的困境更加險惡。
從過去的經驗,2011年吳敦義任行政院長調薪,賴清德甫接任閣揆也立馬宣布調薪,但都沒能有效帶動民間企業跟進,畢竟企業將本求利,是否調薪端視營運盈虧而定,任何政策的干預,都將使得原本經營不易的企業,更加雪上加霜,這是企業所不願配合的。
根本解決之道,誠如各大工商團體所建言的,具體有效的改善當前的經濟環境,擬訂明確的產業發展政策,鼓勵具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提供友善的投資條件,才是正辦。如果只是「嘴上富貴」,可能效益十分有限。
關於基本工資時薪的調高,這必須提交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討論,而非賴清德一人說了算。何況,今年一月才上路的基本工資,實施不到一半,時薪部份又要貿然調高,首先衝擊的便是零售服務業,咸信在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上,勞資雙方勢將出現相互較勁的角力,無端掀起又一場的勞資對立,對國內的經濟發展,恐將形成「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負面影響,結果卻由勞資雙方共同承擔,優劣成敗實有審慎評估的必要。
總結來說,目前賴清德所端出的「牛肉」,都是針對「非典型」的工作形態,欲藉此帶動「整體加薪」,力道非但有限,對正職穩定工作的上班族無感,也容易予人「鼓勵」非典型工作的印象,因此,政府願意提出加薪的作法,固然是好事一樁,但策略及方法似乎更應該有更為細膩及專業的思維。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就業輔導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