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灣高教之墮落與崩壞,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繼日前陽明大學與台灣大學發生的校長遴選爭議,私立文化大學與亞太學院也陸續爆發了「丙等」校長回鍋與「財團」校長落跑的鬧劇。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台灣教育的敗壞,實始於不倫不類的教育改革與課綱內容,輕品格,去德行,重花俏的多元,缺札實的論述。這種便宜取巧的心態,從小學一直延伸到大學教育,經年累月下來,使得台灣的高教處處充斥著投機的學生,功利的學者,以及弄法的官員。
教育部對於今日台灣高教的亂象,是責無旁貸的。可惜在位者為德不卒,所用非人,以致於喪失了人民對其應有的尊重與期待。從陽明大學,台灣大學,到文化大學的校長遴選,教育部處處充斥著雙重標準,知法玩法,唾面自乾,毫無文人的羞恥之心。以至於今日,連一個原本應該是最沒有爭議的文化大學校長遴選,都可以任由董事長與董事會自導自演,演出一齣荒誕可笑,劣幣驅逐良幣的遴選鬧劇。
文化大學董事長與部份董事,因為遴選委員會選出來的盧希鵬校長獲得三個最高的評分,乃堅稱遴選過程有詐。遴選的目的,不就是為了選出一個最優秀的候選人嗎? 怎麼現在當選人得分太高,反而成了是一種原罪了呢? 這就好比一個學測75級分的考生,因為分數太高,被拒絕進入文大一樣的荒謬。台灣今日的社會,怎能反智到這種地步呢? 到底文化大學是要選出一個最優秀的校長,還是一個最聽話的校長?現在文大董事會又決議回聘一個原本因考績被打丙等,不甘受辱而請辭,爾後又因考績被改為甲等,如今願意聽話,欣然回任的前任校長。這等高教亂象,到底知識份子的風骨在哪裡?
這種没有法源基礎,全憑個人主觀認定,就要入人於罪,與教育部的卡管爭議,如出一轍。一個排行後端的私立大學,敢如此公然地挑戰教育部念念在兹的「依法行政」,究其原因,實乃因為現今的教育部本身,沒有立場,只有算計; 沒有標準,只有顏色,早已失去了社會大衆對它的尊敬與信任。如果教育部長自己的任命,只是顏色正確聽話與否的考量,他又能有什麽立場,去糾正文化大學的這一場校長遴選鬧劇呢? 這不禁讓我想起愛默生的詩:
這蟲子,努力想變成人。
爬過了形態的各式尖頂。
愚蠢的手既可以揉合也可以破壞,
結果卻總是高明、穩妥。
揉來揉去直到黑暗看似變成光明。
不幸的是,今日我們看到的教育部,總是幾隻自以為聰明的蟲子在那裏熙熙壤壤,上上下下。但更令我訝異的是,台灣知識份子普偏的無感跟冷漠。「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出話不然,為猶不遠。靡聖管管,不實於亶。猶之未遠,是用大諫。」原來古今中外,西方跟東方的詩人所看見的蟲子,以及面對那些没有骨頭的蟲子所延伸出來的無奈與感慨,都是一樣的。台灣高教的崩壞,已經不是「會不會出現」的未來疑問句,而是已經是「正在發生」的現在進行式。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