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影視圈有一陣子似乎很流行所謂的「穿越」題材,劇情內容當然各異。但其中有一個主軸是很明確的,那就是當某個現代人無意間穿越時空回到古代,因為擁有古人所欠缺的諸多知識、包括知曉未來歷史的走向,所以通常都能夠利用這些優勢飛黃騰達、成就一番事業。
這些劇情內容有的荒誕不經、有的欠缺歷史感,通常都只有娛樂效果。但如果因為這樣就說它毫無意義,好像也不準確。其實,這些穿越劇背後隱含了一種歷史不斷向前演進、現代人優於古代人的假設。知識是累積的,過去的錯誤可以避免或改正,這是現代人在面對古人時的一種自信,否則穿越還有什麼意義呢?
然而,這種盲目的自信通常與現實不符。事實上,人類對於過去的歷史教訓通常都會淡忘或忽略,所以類似的歷史悲劇經常循環發生。現代人不但未必優於古人,反之,如果某個具有特殊歷史經驗的古人穿越到現代,當他了解狀況後,反而還可能給予現代人一些啟發。目前,台灣社會可能就需要這樣的古人。
從管中閔當選台大校長至今,教育部和執政黨聯手「拔管」已經好幾個月了,但都沒有取的什麼重大進展。日前,台大校務會議以77比30的結果,維持原決議,管中閔仍是當選人,台大無須重啟遴選,而且還要求教育部盡快聘任。但假如教育部仍堅持必須重啟遴選,而台大也不斷召開校務會議表決卻仍維持原決議,那麼台大和教育部之間的僵局可能就會長期化,雙方都陷入困境。問題是,像這樣的僵局,在中華民國長達一百多年的歷史中,難道都沒有可以參考或借鏡的類似案例嗎? 最後的結局又如何?
民國37年的副總統選舉
如果認真想的話,其實是有的,只是我們已經不在乎那段歷史了。
民國37年(1948年)4月20日舉行的中華民國正副總統選舉,是行憲後大陸時期惟一一次全國性的總統選舉,透過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產生。依據當時的規定,首輪總統或副總統投票後,候選人需要國大代表總人數一半同意,才算當選。若沒有人超過半數,則必須進行第二輪甚至第三輪投票,而該兩輪的投票候選人則最多三名。若第三輪投票後,仍無候選人過半,則從第三輪中選出最高票與次高票的兩位候選人,然後再進行第四輪投票,這次票數多的就算當選了。
在總統選舉方面,蔣介石毫無懸念的高票當選了。但由於當時總統和副總統是分開競選的,副總統的選舉過程就比較複雜。副總統候選人共有六位,其中競爭最激烈的是李宗仁和孫科兩位候選人。
一般相信,由於蔣介石是軍人出身,因此希望副總統能夠由文人出身的孫科擔任,以平衡正副總統的角色形象。李宗仁是軍人,國民黨內新桂系軍隊的首腦,過去一直與蔣介石不合,甚至曾兵戎相見。蔣認為這會造成日後的行政阻力,內心其實反對李宗仁參選。但是,李宗仁曾有過指揮台兒莊大捷的戰功,在國民黨政界又有人望,很難迫其退選。但另一位候選人也不弱,孫科是「國父孫中山」的長子,曾任行政院院長,當時擔任國民政府副主席、立法院院長。綜合上述考量,蔣介石全力支持孫科,李宗仁和新桂系也全力動員,競爭非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