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將能源供應當成地緣政治武器的同時,全球仍迫切需要應對氣候變遷問題。即使戰爭不停歇,各國政府也必須設法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解決能源危機。
今年全球遭受的能源衝擊是自1973年和1979年中東石油危機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痛苦幾乎是肯定的,由於燃料和電力價格攀升,大多數國家都面臨著增長乏力、通貨膨脹、生活品質下降和政治動盪。
但長期影響將如何改變能源產業還很難說,《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3日刊登文章「如何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解決世界能源危機」指出,如果各國政府應對不力,今年的能源危機可能會讓化石燃料業重新崛起,使全球減緩氣候變遷的路途更難行,因此各國領導人必須設法找出同時滿足能源供應與氣候安全的解決方法。
各國能源政策開倒車,未來將更難淘汰化石燃料
俄羅斯正在減少對歐洲國家的能源供應,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上周將通過北溪一號管線的天然氣削減到剩產能的40%,歐洲正為了即將到來的冬天儲存天然氣,希望避免執行天然氣配給措施。主導歐盟氣候政策的歐盟執委會副主席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23日表示,目前已有12個歐盟國家受到影響。
美國每公升汽油要價5美元(約新台幣148元),能源衝擊可能成為政治災難,美聯社-NORC公共研究中心(Associated Press-NORC Center for Public Research)5月份民調顯示,只有39%美國成年人滿意拜登(Joe Biden)的執政表現。其他民生物價也被波及,澳洲社群媒體用戶分享了當地超市一顆萵苣的價格照片,當地一顆萵苣的價格高達12澳元(約新台幣259元),引發生菜之亂。
《經濟學人》指出,發達國家8%的高通膨率有三分之一是由燃料和電力成本飆升所造成。民怨一發不可收拾,政府高層開始轉頭敦促增產化石燃料。主張綠色革命的拜登政策大轉彎,將訪問沙烏地阿拉伯,要求其增加石油產量。德國、奧地利正轉向燃煤發電,以儲存冬天所需的天然氣。中國和印度國營礦業公司大幅提高煤炭產量。
「當前各國能源政策一片混亂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可能阻礙清潔能源轉型而帶來災難。」《經濟學人》強調,各國一旦開始走回頭路,重啟火力發電廠、放寬化石燃料限制和停徵汽油稅,將很難再撤回,因為化石燃料業者將更有理由抵制市場淘汰燃煤,「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戰爭爆發時,政府也必須專注於解決能源行業面臨的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