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梓潔散文選(2):老派豆腐

2022-07-01 05:20

? 人氣

豆腐,是這麼容易、也不容易,簡單、也不簡單的食物。(pixabay)

豆腐,是這麼容易、也不容易,簡單、也不簡單的食物。(pixabay)

我是個硬漢,卻愛吃豆腐,這是件浪漫的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最早吃豆腐的記憶,是小時候的肉圓攤。彰化肉圓只是籠統的說法,事實上,彰化肉圓又分彰化肉圓(很大顆、圓扁狀、包很多東西)、員林肉圓(個頭小、皮薄),以及北斗肉圓(皮厚實有嚼勁、只包筍角和豬肉),我們家吃的是北斗肉圓。媽祖廟奠安宮的一樓,有著各種台灣小吃攤位,以現在的詞彙叫做「美食街」,但我們仍照大人們的叫法,稱之為「宮口」,有種江湖堂口的感覺。

宮口光是肉圓就有三攤以上,名稱都是肉圓兩字再加上一個醒目的單字,肉圓生、肉圓瑞、肉圓火、肉圓儀、肉圓詹,每攤都是代代相傳。另外還有高麗菜飯、筒仔米糕、各種放在小盅裡的排骨湯,有蚵仔煎、鵝肉攤、肉燥意麵,還有外面很少見到的現打花生沙牛乳。在這麼多台式老派小吃裡,肉圓攤的豆腐湯獨樹一格,就是只有豆腐,湯。兩塊煮得毛孔全開的板豆腐,泡在清清如水的大骨湯裡,依個人喜好灑點芹菜粒和白胡椒,一碗十塊錢。

20190521-彰化肉圓,台灣小吃。(顏麟宇攝)
彰化肉圓。(資料照,顏麟宇攝)

不是都市的外省小館裡吃的那種現煮小白菜嫩豆腐湯,也不是平價快餐定食常見的那種加了柴魚和海帶芽的台式味噌湯,就是只有豆腐。這種充滿自信的作法,我長大後只有在京都的湯豆腐見到。

很難形容那種只花十塊錢就可以吃到湯豆腐的感覺。

我們家最常吃的是肉圓瑞。坐在媽祖廟前,周圍是騎著摩托車頂著小捲頭的小鎮媽媽、捲起褲管的尋常庶民、以及跟著大人們來、開始老派美食教養的小孩們,面前是直徑一公尺的油鍋,裡面浮著一顆顆肥滿滾燙的肉圓。以鐵湯匙切開板豆腐,看著它剖面的每個毛孔都注滿湯汁,但豆腐本體依然扎實,用現在的詞彙叫做「爆漿」。

有趣的是,通常好吃的東西會想多來個幾份,但豆腐湯不是,一碗、兩塊豆腐,就足夠。吃完一塊豆腐時,會覺得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碗裡還有一塊豆腐。

偶爾,母親沒有功夫熬湯時,會說:去肉圓瑞包個二十塊豆腐湯吧。連對母親這種極擅烹飪的主婦來說,不是開火煮滾水下豆腐就可以叫做豆腐湯,那鍋擺在肉圓油鍋旁邊、從早熬到晚的豆腐湯才夠格叫豆腐湯。

北斗肉圓攤還有一特色,包裝方式。用塑膠袋裝好肉圓(大部分人一次十顆起跳)與豆腐湯,會再以舊報紙像包禮物一樣包上兩層,功能大概是保溫吧。但因應外食人口越來越多,近年改以一人一份的紙碗裝盛。

外帶豆腐湯的時候,母親會特別叮嚀:叫他用塑膠袋裝哦。不是為了環保不用免洗紙碗,而是用塑膠袋的話,老闆難免會多灌進兩大瓢湯,裝滿為止。買回家,倒出來,也就是一鍋了。

有陣子吃方便素,但家裡餐桌慣常有魚有肉,母親會在傍晚料理好一桌飯菜後,再出門到宮口幫我買一碗豆腐湯,這是件浪漫的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