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預設父母照顧我們、也以為政府國家會疼惜人民,但當這個預設被打翻,是一整個世界觀的動搖,他會無法理解這事怎麼發生在我身上,我做錯什麼、為什麼跟別人不一樣?況且很多受難者都是知識份子、認真讀書的好學生,他無法理解事情會變這樣……」
儘管台灣於2017年底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2022年5月份促轉會提出總結報告,轉型正義看似有極大進展,卻仍有一部份的受難者被留在往日時空,面臨「政治暴力創傷」──他們可能曾被刑求強灌汽油、活在無法拯救自己的絕望、出獄後被社會排擠,儘管靠自己的力量努力生存至今、也終於迎來可以追尋真相的時代,卻依然可能在夜半時驚醒、以為仍活在監控之中、連去醫院都會想到監獄裡的日子,這些傷痕甚至還還不被台灣社會理解。
該如何真正讓這些受苦的靈魂自由,正是2021年成立之「台灣政治暴力創傷跨專業療遇協會」最關切的課題。協會由心理、社工、醫護、職能治療等不同領域工作者組成,而從心理師兼個管郝柏瑋、職能治療師N(化名)、心理師朱世宏多年陪伴受難者經驗之分享,或許也可窺見真正「社會和解」的一道希望。
台灣長輩超越半世紀之傷:跟社會格格不入的感受,比在監獄裡更像酷刑…
雖然如今台灣對於「創傷」的討論已相對開放,例如家庭暴力創傷、性侵創傷、童年陰影、精神疾病,所謂「政治暴力創傷」卻是一個相對新的觀念,光是要理解到台灣社會曾發生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這樣的悲劇就有難度。
如今投入「政治暴力創傷」工作的心理師郝柏瑋分享,最初會知道1947年「二二八事件」是在課本上看到的,「以前不太覺得會有什麼影響,就覺得這是個歷史事件。」至於白色恐怖就更晚,課本沒說、到了大學才知道,直到2014年台灣發生三一八運動、朋友們深受警察鎮壓後的陰影,郝柏瑋才更深刻去追尋國家暴力對人的影響,並在2019年開始加入學者彭仁郁發起的政治暴力創傷療癒培訓工作坊。
職能治療師N表示,自己認識台灣歷史的過程可能跟郝柏瑋差不多,是在2014年三一八運動看到政府對學生的暴力鎮壓後覺醒、投入醫療團隊,而後也在2019年參加轉型正義談政治暴力創傷療癒相關的工作坊。此外,當紀錄片《蘆葦之歌》問世、談起慰安婦所受創傷,N也更深刻感受到戰爭跟政治對人造成的影響。
與促轉會合作密切的心理師朱世宏則說,自己原本是讀商學院會計系的,但在大學時讀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的心聲,也對這些台灣歷史的見證者產生不捨之情,「書裡會寫到很多被抓的經過,像基隆有軍人用鐵絲把人串起來,那時看到就非常震驚,怎麼會有這麼不人道的事情發生、用這種方式對待你……」後來朱世宏轉攻心理專業時,自然也忘不掉這些人的存在、思考受難者與家屬的心情有沒有人關照,便參與中研院關於政治暴力創傷的相關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