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錯誤資訊和假新聞充斥網路,並透過社群媒體蔓延,近年來早已不是新聞,歐美各國也紛紛研擬反制之道,以防有心勢力散布謠言操縱輿論,甚至衝擊民主體制。但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警告,當前的「假資訊戰」(Disinformation Wars)由最新科技發動,甚至延燒到人工智慧領域,使資訊更能「以假亂真」,若政府不當機立斷加以防範,不實訊息流竄的現象只會更加猖獗。
從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通俄門」疑雲,到氾濫的不實資訊影響歐洲各國選情,不堪其擾的歐洲各國開始採取行動,希望能透過立法規範防堵假資訊蔓延。德國已於2017年通過法案,針對社群媒體上的仇恨言論與假新聞祭出重罰,歐盟(EU)也推出一系列包括提升媒體素養、資助事實查核(fact check)等解決線上假資訊蔓延的政策。但《外交政策》指出,現有規範遠遠跟不上科技發展的腳步,「只能瞄準過去、而非『明天的』假消息。」,敦促立法者關注下列四個正浮現的威脅,以制定對抗虛假訊息的有效對策。
Policymakers shouldn't sleep on anti-discrimination efforts, write @chrismeserole and @apolyakova. https://t.co/kKTPf0Gfrr
— Foreign Policy (@ForeignPolicy) 2018年6月1日
隱憂一:人工智慧的普及「深偽」資訊出現
隨著軟硬體條件的進步,大眾如今能更加輕易地使用人工智慧(AI)技術,但也帶來負面效應:製作假訊息的技術同樣更加普及。拜「FakeApp」和「Lyrebird」等應用程式所賜,任何智慧型手機或電腦使用者如今都能輕易製作幾可亂真的換臉影片。更具挑戰的是,人工智慧透過不斷學習,盡可能地讓輸出結果接近真實樣本,讓這些「深偽(deep fakes)」影像難以透過演算法辨別真偽。
隱憂二:社群媒體推波助瀾,SEO優化假新聞
除了新興技術方興未艾,網路平台仍在假資訊的生產和傳播上扮演重要角色。雖然搜尋引擎龍頭Google不斷調整演算法,仍有眾多網站透過搜尋引擎優化(SEO)工具,讓自家網站的內容(包括不實資訊),出現在搜尋結果的頂端。例如,在3月俄羅斯間諜毒殺案及4月敘利亞爆發化武攻擊時,若在Google上搜尋,來自俄羅斯官方宣傳機構今日俄羅斯(RT)及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的新聞都會出現在第一頁,對輿論形成引導效果。
而儘管社群媒體巨擘臉書、推特都已針對虛假訊息採取應對措施,但目前看來成效甚微。臉書嘗試為可能的假新聞加上「爭議標記」(Disputed Flag),反而讓用戶對內容更感興趣,外國勢力仍可透過新聞推播或廣告散布不實資訊,包括精準投放給特定群體的「深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