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國家的社群網戰》愛爾蘭公民組織擊退反動勢力暗黑宣傳,還留下珍貴「戰史」!

2018-06-03 10:10

? 人氣

愛爾蘭鬆綁墮胎修憲公投5月25日登場,贊成修憲民眾獲得壓倒性勝利,圖為贊成修憲民眾扮成「使女的故事」角色。(美聯社)

愛爾蘭鬆綁墮胎修憲公投5月25日登場,贊成修憲民眾獲得壓倒性勝利,圖為贊成修憲民眾扮成「使女的故事」角色。(美聯社)

西歐天主教國家愛爾蘭5月25日舉行人工流產(墮胎)合法化公投,決定是否將嚴禁墮胎的憲法增修條文第8條廢除。支持廢除條文的民眾以66.4%力壓反對廢除條文的33.6%,成功使愛爾蘭女性擁有墮胎權。公投即將舉行之際,愛爾蘭國內對於女性墮胎權的討論熱度也炒到最高點,抹黑敵對陣營的「暗黑廣告」隨之而起。《外交政策》1日刊文指出,愛爾蘭媒體、志工自發透過事實查核、媒體報導,成功讓愛爾蘭公投結果免於被不實宣傳、假新聞影響,而且還為這場「社群網戰」留下珍貴的案例與資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反墮胎方透過假新聞製造恐懼 卻未發揮效用

愛爾蘭女性的墮胎權之爭,不僅是愛爾蘭的國內事務,全球反墮胎與支持墮胎權的團體,都將愛爾蘭公投視為意識型態戰爭的前線,尤其是美國反墮胎組織,更將愛爾蘭視為反墮胎權的最後堡壘。愛爾蘭國內外的倡議團體均把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視為投放廣告,觸及愛爾蘭公民的兵家必爭之地。

儘管墮胎派與反墮胎派都意圖用廣告打動選民,兩派在愛爾蘭公投期間的廣告手法並不相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分析,反墮胎派利用美國式的攻擊廣告、假新聞、以及製造恐懼的策略,試圖操縱選民投票行為。但這種民粹式的廣告策略,在人口更多、政治分歧更嚴重的國家較為適用,在愛爾蘭卻不太有效。

支持墮胎方避免分裂 以當面對話爭取支持

人口逾475萬人的愛爾蘭,由中間派主導政治,較以公眾、有禮作為核心價值,支持墮胎派的廣告策略順應愛爾蘭的政治特性,以避免分裂的「一起說是」(Together for Yes)作為活動標語。《外交政策》指出,在支持墮胎派的571則臉書廣告中,18%是募款活動,25%是推廣地方的遊說活動,例如鎮民會議或是早晨的咖啡聚會,試圖以當面對話吸引選民。

反對墮胎派的臉書廣告,則有高達82%是政治訊息,以充斥負面、攻擊性質的廣告作為主要宣傳手法,強調不可輕信主流媒體與政治人物,有如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論述。例如反墮胎團體「拯救憲法增修條文第8條」(Save the 8th)指控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旗下的《泰晤士報》(The Times)愛爾蘭版:「試圖毀謗民眾,作為愛爾蘭墮胎合法化運動妄想的一部分。」

 

「拯救憲法增修條文第8條」也揶揄支持女性墮胎權的愛爾蘭兒童與青年事務部長薩朋(Katherine Zappone)是「少子化部長」(minister for fewer children),更發起要求支持墮胎派主要醫師波伊蘭(Peter Boylan)辭職的請願活動。

「透明公投倡議」蒐集墮胎公投廣告 靠新聞媒體查核真偽

在這場兩派陣營互有攻防的資訊戰,為了釐清事實真相,愛爾蘭志工組成「透明公投倡議」(Transparent Referendum Initiative,TRI)網站,600名志工利用Google瀏覽器(Google Chrome)的客製化外掛程式,蒐集所有投放給選民的廣告。

愛爾蘭民眾自發組成「透明公投倡議」網站,蒐集關於墮胎公投的臉書廣告。(截自Transparent Referendum Initiative)
愛爾蘭民眾自發組成「透明公投倡議」網站,蒐集關於墮胎公投的臉書廣告。(截自Transparent Referendum Initiative)

這些蒐集到的資料並不只是擺著而已。多達20位愛爾蘭媒體記者,公投前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聚會,利用TRI的資料,與社交媒體新聞網站「Storyful」合作,透過新聞媒體查核廣告的真偽,也揭露國外組織、匿名組織利用投放廣告,意圖影響愛爾蘭選民投票意向的現象。

墮胎公投期間 臉書、Google加入管制廣告

這些報導促使社群網站動作,不再讓外國勢力介入公投。臉書5月8日宣布不再接受愛爾蘭以外的廣告商投放與墮胎公投相關的廣告。搜尋網站Google也於9日決定暫停投放所有關於愛爾蘭墮胎公投的廣告,以避免商譽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後再度受損。

2018年5月25日,歐盟正式實施被譽為史上最嚴的《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DPR),衝擊臉書、Google多家跨國企業,台灣企業也恐遭受衝擊。(AP)
為了不讓外國勢力介入愛爾蘭墮胎公投,臉書、Google相繼採取行動,管制愛爾蘭墮胎公投的廣告。(AP)

都柏林城市大學(Dublin City University)新聞與數位媒體研究者柯克(Niamh Kirk)則透過TRI的資料庫,分析在臉書、Google發出對廣告的禁令之前,有28則廣告(3%)來自於美國的團體,1則來自加拿大,3則來自法國。另外39則廣告(4%)則查不到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亦寧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