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謙觀點:勞工在太陽下低頭,政府在坐等企業善意?

2022-08-07 06:30

? 人氣

然而上述2017年勞工保險局的新聞,不知有意無意,僅揭露了「職業病(異常溫度)」中的「傷病給付」與「死亡給付」兩項數字。對「職業傷害(與高溫、低溫之接觸)」的數據隻字未提。筆者整理歷年統計數字後發現,職業傷害(與高溫、低溫之接觸)的傷病給付每年平均高達1277人,縱扣除某些可能因職業性質而有「高氣溫戶外作業」/「高溫作業」/「低溫作業」之區隔,如占比最大宗的「住宿餐飲」(約占近50%),其餘仍為高氣溫戶外作業與高溫作業的加總,分別為製造、營造、運輸等不同行業。即使以50%進行粗估計算,近十年每年因熱傷害導致的職業傷害傷病給付亦超過六百人,死亡給付總計超過26人,可謂是怵目驚心,極為嚴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數據自101年起至110年止,每6個月統計一次,表單為作者自製。
數據自101年起至110年止,每6個月統計一次,表單為作者自製。
數據自101年起至110年止,每6個月統計一次,表單為作者自製。
數據自101年起至110年止,每6個月統計一次,表單為作者自製。

雖然勞動部會拿現在已有《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的第324之6條作為依據,說若勞工從事戶外作業,雇主須提供陰涼之休息場所、提供適當之飲料或食鹽水、調整作業時間等。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重點向來都不在於這種事後開罰,而是有無進行具體檢查(何況開罰金額對企業來說充其量只是小菜一碟,無法起有效警示與改善作用)。

進一步而言,關鍵應在於如何作好事前預防,或者給予應有且適當的津貼補償(降低戶外工作者消暑、降溫成本)及休息指引規範(以科學統計分析為基礎,將其具體執行入法),亦有學者對此表示,制訂高溫假或發放高溫津貼都可以討論,不過前提是必須先以科學數據分析,台灣高溫的天數近年是否明顯增加,另外高溫的標準也需要明確定義。

參酌各國面對全球異常氣候的勞動權益,香港勞聯主席、立法會議員建議將因為炎熱工作環境導致的「熱疾病」及「中暑」納入《僱傭補償條例》的可補償職業病,而且將現行的《預防工作時中暑的風險評估》訂為法定風險評估;西班牙各工會要求歐盟執行委員會為戶外工作的僱員實施高溫限制,如今有少數歐盟會員國有立法限制高溫下的工作時數;縱使政府最愛拿來相提並論的中國大陸,其雖未在中央立法層次作出統一標準,但各地接連因地制宜、以行政命令階層訂立類似「高溫天氣勞動保護辦法」等規範,以不同溫度區分界定工作時間、換班流程、是否發放高溫津貼及是否停工等,盡其所能的給予戶外工作者具體保障。

反觀台灣,勞動部長許銘春早在2018年便曾表示,將研究是否制訂高溫假,但事後卻又改口稱因為歧見過大、暫不處理,僅製作高溫預警APP供民眾自行查閱,

三十多年前,傳奇歌手張雨生的那首《我的未來不是夢》,不知勞動部主政者可曾聽過?「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陽下低頭,流著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

無論多少年過去,戶外工作者永遠流著汗水辛苦工作,勞動部官員切莫繼續坐等民間企業的善意並「樂見其成」,而應起而行之,縱有資方壓力反映成本考量,亦應擔負應有的政治責任,認真參酌各國進步立法或行政措施,將權益落實在每位樸實偉大的勞動者身上,讓最基層的戶外工作者擁有尊嚴和健康,是主政者無可推卸之責任。

*作者為執業律師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尚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