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跟妳說,我這孩子就是笨,做什麼事情就是慢,怎麼教都教不會,之前的老師都放棄了。」
「老師,我兒子如果不乖,或者題目寫錯,妳就用力給他打下去,孩子有錯,就是要教育。」
看起來總是很焦慮的國衍媽,對著家教老師說起兒子的學習狀況語速又快又急,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認為孩子有錯就該打,打了才有用。在台灣學校教育早已屏棄體罰的年代,聽見這樣的發言,多數人應該都會忍不住皺上眉頭。然而,這樣的家長事實上仍確有人在,還極可能不只是一、兩件特例而已⋯⋯
國衍的故事出自單元劇《貓的孩子》,是公視20周年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劇集的其中一部,劇情改編自吳曉樂的同名小說,其中每個故事都是作者當了7年家教老師的真實見證。雖然公視在劇中加上了科幻元素,稍微減弱了現實感,但每每想起片中那些扭曲、令人窒息的愛,全都來自台灣家庭的縮影,看著看著難免心驚。
看似幸福的家庭 卻是孩子痛苦源頭
國衍媽媽是標準家庭主婦,所有心思都圍繞在家裡,平日備料煮飯、打掃房子、照顧公公、幫孩子物色好家教,家庭就是她生活的重心。若是從外人角度看,或許會以為國衍很幸福,每天上學都有豐盛便當,念書累了媽媽還會燉湯補營養,爸爸有份體面工作,家庭聚餐都上高級館子,光鮮的很。
然而,國衍的最深痛苦卻來自家庭。爸爸心中的成功只有一種樣貌,而學歷是基本條件,只會以分數衡量他的表現,媽媽同樣永遠不滿意他的成績,分數一差就是一陣亂打亂罵,家庭聚會時更是不得放鬆,總要緊張被其他優秀的親戚比下。國衍老是覺得只要成績一差,就沒有人愛他了。.
這種鋪天蓋地的壓力逼得國衍無處可逃,爸媽不容許一丁點失敗,讓他變得怯懦、沒自信,且非常害怕犯錯,甚至嚴重到看著考題卻有障礙下不了筆,因為他已習慣一寫錯就會被家教老師打。在國衍身上完全看不到青春該有的樣貌,他總顯得像隻嚇壞的小動物,怯怯瑟縮角落一聲不敢吭。
施暴的媽媽也是受害者 層層壓迫竟都是以愛為名
脾氣一失控就開始張牙舞爪打罵國衍的媽媽,乍看非常惡劣、不通情理,是逼瘋孩子的兇手。但在這狂暴的背後,國衍媽媽其實也很可憐,老公外遇、暴力相向、大嫂欺負、甚至還被失智公公吃豆腐。她總是被迫承受許多無理,卻難對外人吐露家事,心力交瘁卻無出口之下,只好將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兒子身上,以為兒子有成就了,老公就會回來、她就不會被輕視,一切就都會好了。
暴力的背後總是存在層層暴力,施暴者通常也是暴力之下的受害者。更可怕的是,這些暴力許多時候竟是以愛為名。爸爸愛國衍,希望他成為像他一樣的大男人,有好工作能養家;媽媽愛國衍,希望他成績好,令大家刮目相看;他們都愛國衍,但卻以扭曲的方式愛,國衍一點都感受不到。兒子愈是沒反應,他們就愛得愈用力,這愛被扭得愈來愈偏,離孩子愈來愈遠,國衍迷失其中像個孤島,終釀下不可挽回的過錯⋯⋯
為何媽媽不能像愛貓那樣愛我就好?
在沉重、令人不安的氣氛之餘,片中少數溫柔的時刻是國衍和媽媽意外收養一窩小貓的插曲。國衍媽對貓咪的愛非常直接,摟摟抱抱、親暱呼喚,這些都是國衍平常非常渴望,卻得太不到的。
「貓的孩子不用讀書,只需要好好地吃、安穩地睡。貓咪長大了,也沒有人舉辦考試,給每一隻貓測量PR值,檢驗牠們的程度。」
因為貓的孩子不必背負父母天大的期待,沒有人會把貓的成就當業績、恨牠們不成材,所以,國衍媽才能這麼溫柔地疼愛著一群和她沒有血緣、不曾懷胎十月生下的小傢伙。
這段看似不重要的插曲,竟呈現出最諷刺的對比,貓的孩子只要吃飽睡好,順順的長大,就能得到無限的愛和包容,相較之下,人類社會就已經夠辛苦,為何親愛的父母非但做不了自己孩子的避風港,還總要對他們那麼苛刻呢?
孩子需要的愛,其實非常簡單,像國衍媽媽愛貓那樣直接了當、不施加多餘期待的愛,就已經很足夠。
預告片線上看:
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