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文學科優勢之二,1949年之後加入的中國流亡知識人:余英時經典作品選摘(2)

2022-08-21 05:10

? 人氣

讓我略說幾句關於20世紀上半葉人文學術研究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因為這是1949年以後台灣在這一方面占絕對優勢的歷史背景。1895年台灣割讓之後,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研究忽然發生了一次大躍動。由於甲骨、金文、漢晉簡牘、敦煌文書與新史料大量發現,中國歷史從古代殷、周到中古漢、唐,都必須重新展開研究。當時全世界漢學家都熱烈地參加了這一學術新潮,而中國學者則在這一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成就,如王國維便是早期的一個顯例。接著「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構成中國人文研究的主流。從20年代到40年代,這一研究領域在中國異常活躍,出產了豐富的學術成果。今天大陸上出版的「國學大師」系列,都是在這2、30年中出現的人物。今天回顧起來,2、30年代中國人文研究可以說是居於領先世界的地位。當年胡適和陳垣曾討論到如何將「漢學中心」從巴黎和日本京都搬到北平。這並不是無根據的狂妄、自大,試看20世紀下半葉的日本與西方漢學發展的情況,便立刻可以發現陳垣、胡適、陳寅恪、湯用彤、錢穆、馮友蘭、顧頡剛、李濟、董作賓……這些大師的著作在國際上發生了多大的影響。1949年以後,許多著名的國際漢學作品往往是建立在他們所奠定的基礎之上。姑舉一例,以概其餘。荷蘭的許理和(Eric Zürcher, 1928-2008)在1959年出版了一部經典之作《佛教征服中國》(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寫的是漢至南北朝的佛教史。許理和在序言中感謝2位遠東的前輩,都是未見過面的,首先是中國的湯用彤,其次則是日本的塚本善隆。事實上,塚本的研究以北魏為主,湯用彤則完成了漢至南北朝的全部佛教史。所以湯用彤的整體結構對許理和更具參考價值。我們細細比讀二書,便可知其詳。日本漢學界對上述諸大師的研究,也一直在密切注視和跟蹤中,稍稍熟悉20世紀中葉以降日本漢學的人大概都很清楚,不必詳述了。所以在抗戰前後幾十年中,中國人文學術與思想一直處於上升期,「漢學中心」已在不知不覺中轉移到中國來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學生在五四運動中抗議。(美國之音)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學生在五四運動中抗議。(資料照,美國之音)

「五四」以後,中國學人學習和吸收西方人文社會學術也從「登堂」躍進到「入室」的地步。自從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用以派遣留學生,直接入美國大學之後,不少中國青年受到嚴格的專業訓練,對於西方文、史、哲及社會科學都能深造自得。其中有些最傑出的且能著書立說,與西方學人並驅爭先。所以「五四」以後「西學」的水平在中國一天高於一天,遠非以前嚴復、梁啟超、王國維時代所能夢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