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中國台灣」標籤,一場無聊又冤冤相報的遊戲

2022-08-15 07:20

? 人氣

台灣出口中國商品要標示「中國台灣」。(資料照片,AP)

台灣出口中國商品要標示「中國台灣」。(資料照片,AP)

對岸針對裴洛西訪台祭出的經濟報復手段日前再增一項:開始嚴格要求台灣出口貨品產地須標記「中國台灣」或「中華台北」,否則不放行,連手機大廠蘋果都傳通知供應鏈配合陸方出貨政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個衝擊與影響有多大呢?可以說嚴重到影響4成的出口、重創經濟,但也可以說幾近「毫髮不傷」,對台出口與經濟沒什麼影響與衝擊。

依照我國的法令規定,在國內生產製造的出口商品,「應標示中華民國製造、中華民國台灣製造或台灣製造,或以同義之外文標示之」,換句話說,不如此標示者就是違法。但現在對岸卻規定台灣出口到中國的商品,都要標示「中國台灣」或「中華台北」,否則禁止進口。

換句話說,夾在兩邊的政治要求下的出口商,似乎很難同時滿足兩方要求,出口可能大受影響,而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占比達4成多之高。如果是更意識型態、回到當年「漢賊不兩立」思維者,簡直要視放棄中華民國或台灣名稱、順從對岸要求的「中國台灣」標示,有如喪權辱國、毫無國格的作為了。

當然,實際上應該不會如此,甚至可能是「毫髮無傷」,原因很可笑但非常「實務」─從來沒有人要認真執行、管理過這些進出口標籤的小事甚至「鳥事」,所以有時執行有時不執行,而且大部份時候都是不執行。

即使近來「風聲緊」了,必須有所因應,也非難事,或至少說是「可以處理」的問題─出口商可以採「外內包裝」:即出口時的箱子依照台灣法令標籤,進到中國前拿掉箱子,裡面的貨品依照對岸法令標。更「高端」的作法是:雙層標籤,外面一層依照台灣法令標,進對岸前撕掉剩下依對岸法令標的內層。實質上,這些問題都能應付、處理,從出口商到報關行、一般商家,都有辦法處理,沒有人會受影響。

那麼這些規定、作為,又是所為何來呢?某個角度而言,就是無聊的整人遊戲;廠商為此就是要多花錢、增加成本、繁雜的搞出同時滿足雙方名稱要求的標籤,讓台灣可以自認維持住「國格」,對岸可自認維持住「一個中國」原則。當然,名稱改來改去、標籤貼上撕下,絲毫影響不了、更改變不了實際的現狀,不過,兩岸政府似乎樂在其中的玩這套遊戲。

而且,挑起這種無聊遊戲者不僅是對岸,台灣官方也是不智的挑起此問題。2年多前,原本要在台灣上市的華為新手機突然宣布不在台灣賣了,原因是手機內建各國各地區選項中,台灣的名稱是「中國台灣」,網友一檢舉NCC馬上就跳出來指這種標示「與事實不符,甚或有損我國家尊嚴情形」,要求廠商切結有關「臺灣」標示之設定,否則就禁賣、下架。

NCC的作法固然是「政治正確」但當然不智,坦白說,有多少人理會手機內部預設地名的名稱是台灣還是「中國台灣」?如果那些中國手機─小米、OPPO、VIVO等都改為「中國台灣」,NCC是否要全部都下架禁賣?再者,這種作法是後患無窮─其它各行各業如果出現類似情況,例如那些跨國企業、航空公司都把台灣稱為「中國台灣」,政府要把這些企業全部「下架」、逐出台灣嗎?萬一那天微軟作業系統預設地名也改為「中國台灣」,政府難道要禁用WIN系統?

更何況,玩這種「唯名」遊戲,台灣的本錢遠不如對岸;依照對岸的數字,去年台灣出口中國的貨品為2,500億美元,遠遠高於從中國進口的783.6億美元,如果以比例而言,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占整體出口超過4成,但中國對台灣出口占其比重只有2趴多,顯然玩這種唯名遊戲,台灣只有吃虧的份。某個角度而言,當對岸也祭出「中國台灣」標示作要求,只能說是「冤冤相報」。

在這波緊張情勢之後,希望兩岸政府還有那些情緒激昂的民眾、鄉民們,就少作點這種「虛活」,當然,更讓人憂心的是這種無聊遊戲背後的不友善、甚至仇視心態,該如何、及是否可能化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