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青燈下重讀老書鐵血軍魂

2022-08-21 05:40

? 人氣

由地理上北而南的理想亡華態式,自此拋棄其在華北平原一馬平川的機械化(mobile)優勢,令駐紮東北實力強大的關東軍無法與華北派遣軍連成一氣,進而使整場抗戰中日軍始終不能最大程度的運用有效兵力!這是抗戰的戰略勝利更為中國在後續八年能苦撐到勝利打下堅實基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感受二

本戰造成全國各地兵力的首次大團結,以前我們認知的常是盧溝橋事變是神聖抗戰的開始,但個人以為全國軍民的一致對外始於八一三,此戰前各地軍頭如西北軍、桂軍、川軍、粵軍對於抗戰都存保留實力的僥倖心態,但本戰打出槍口一致對外的情懷, 各地方軍保衛的不是本地或本族而是國家!自己印像最深刻的是天府之國四川本是國中之國,不但物產富饒而且地理環境隔絕,自古就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讓中央政府一直難以控制四川。當地大軍閥劉湘聽聞此戰後立刻主動請纓,率軍出川前橫槊賦詩一首:「男兒立志出夔關,不滅倭奴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有青山!」,文中豪情令筆者潸然淚下,之後其本人也於1938年病逝重慶,如果不是保家衛國之心化省為國,他儘可以借此偏安一隅畢竟上海離四川路遙水遠!

歷史爭議

這場會戰犧牲的悲壯,傷亡之慘重都是八年之最,是否該把珍貴的資源保留到抗戰更後期,而不是讓此好不容易才培養出的精銳之師在抗戰前半年就損失殆盡,後世對於國府乃至最高領導人蔣委員長都存在爭議。他是否刻意將日軍主攻方向由北往南藉此戰引誘到由西向東,至今仍存有許多不同看法。但個人竊以為此爭論已經不重要,因為日軍的確為了吞下上海這個香骨頭而調整兵力既定規劃,由局部性有限度衝突逆轉為無限制增兵上海,到後來都不得不改為溯長江東進是事實,也將抗日的長期戰爭軸線改為我方設定在長江流域由東而西節節抵抗,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目標,這些心得都是我往日不曾體會的。

後語:另一個二十年

心底暗思不知自己二十年後已是耄耋之年的垂垂老者時,有機會還能重讀本書時會咀嚼出何種新味?

*作者為關注近代史與戰史和時事的工程人,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學士及紐約佩斯大學MBA,往日主責國外業務開發並服務於傳產業與CNC工具機業,工作累積許多生產和品管經驗而熟悉製程,出差曾遊歷76國並分享開發客戶的商旅心得於FB”繞著世界找客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