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與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同步宣布,台美正式啟動「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預定9月舉行首輪會議。對台美新回合貿易談判展開,讓人「既喜又懼」,因為過往經驗顯示,台美經貿談判中,台灣總是弱勢一方甚至是輸家。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被台美雙方,視為架構未來經貿框架的重要談判,政府的大內宣的宣傳更力、著墨更深,財經官員捧為等待30年才有的成果、象徵台美關係「空前的好」;在宣布啟動後,蔡英文總統在臉書表示,這是是深化台美經貿關係非常重要的進展,台灣經貿必須打入國際,讓國家經濟體質更加強韌,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說,「象徵台美經貿關係有突破性發展」。
不論從經貿關聯、政治外交、國家安全等來看,美國是台灣最重要且無可取代的盟邦,過去台美曾因美牛、豬等問題,而導致當時是雙方最重要的貿易談判平台: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不時停開數年。在蔡政府開放、台灣人吞下(美)萊豬後,才讓TIFA再次重啟,現在則是進一步要就「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進行談判,能與美國再拉近與深化經貿關係,總是值得高興、肯定的事。
但在高興之餘也該注意與警惕,推動談判固然是好事,但談判結果卻未必就是「好事」,如果負責談判官員未能堅定維持、護衛本國利益,或甚至愚蠢到利害關聯都盤算錯誤,很可能損害國家經貿利益、甚至損害庶民生計─例如當年入會談判導致米酒大漲9倍的米酒之亂,當然,許多時候也可能是對手強勢、我方籌碼少或甚至全無而不得不屈服。
而從過去的經貿談判歷史來看,台灣對外談判幾乎碰到美國就是全面潰敗、任憑對手予取予求─最早期因台灣對美貿易順差擴大的談判,讓台灣既要每年組團赴美大採購、又要開放更多美國農產品進口、連匯率都被升值,之後則是智財權、反盜版等問題,台灣的智財法令、盜版取締執法,幾乎就是百分之百依照美國指示為之;再來則是如入會(WTO)談判,美國想要的,台灣幾乎都不能不給。至於之後美國以停開TIFA施壓,壓迫台灣開放美牛、豬,就更不在話下了。
這次台美貿易會議談判,能例外嗎?台灣是擁有更多還是更少籌碼?蔡政府與談判官員面對美國時的「腰桿」,是更直而硬、還是更軟而彎?
除此之外,談判的議題也值得注意。依照官方的說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議題包括:貿易便捷化、良好法規實務、反貪腐、中小企業、農業、標準/技術性貿易障礙、數位貿易、勞動、環境、國營企業,以及非市場政策及做法等11項,坦白說,從談判的內涵來看,是有讓人擔心之處,因為「看起來」倡議的內涵多是有利於美國:例如「數位貿易」顯然是美國最強勢、行走全球的領域,硬體見長的台灣有多少「數位輸出」?這個「數位貿易」顯然利於美方而非我方。
再如「改善供應鏈和加強技術出口控管」,顯然講的是半導體的供應鏈,但這裡面講的顯然都是台灣要配合「美國利益」作的事,因為所謂「改善」,就如汽車晶片荒中事件,是台灣要去配合美國的要求,甚至商業機密與數據都要交出;而「加強技術出口控管」這點,當然是要管制台灣對中國的技術出口。
事實上,這種有利美國卻未必利於參與國的情況,充斥在近來美國提出的多項組織與談判中─例如印太經濟框架(IPEF)、CHIP4等,參與的東協國家、韓國等幾乎都是戒慎恐懼,深恐掉入另外一種型態的「美國陷阱」,不但未能從美國身上獲取經貿利益,反而損害國家整體經貿利益。
台美21世紀經貿倡議的「誕生」,主要原因是台灣未能加入IPEF的「安慰獎」,雖然所謂的「倡議」之位階、約束力、及其能為簽署國帶來的實質經貿利益,還是一個不小的問號,而且官員們吹噓的效果(如融入國際經貿體系、經濟體質更強韌等)多為荒誕,因為不需此倡議亦可作到。但無論如何,既然要展開談判,就該爭取到最佳的條件經濟利益,如有損經濟利益寧可不談不簽,切勿為談而談、為簽而簽,回頭看看當年引發「米酒之亂」的談判,幾近遺臭萬年,官員該引為殷鑑、戒之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