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外溢」的報復手段其實非常多,甚至完全不必公告宣布;中美貿易全國委員會的中國區人員就說,這段時間美商在中國已面臨更嚴格的監督審查,不僅產品通關時間拉長,港口堆滿美國出口到中國的肉品、汽車,連美商的廣告用語都被「嚴審」。
不難想像,貿易戰正式開打後,會有更多奇特又「前所未聞」的手法出現,再加上中國民間的「民族主義」風潮,不論官方是否「暗助」,如果民間及網路上鋪天蓋地出現抵制美貨(如蘋果的手機)的呼籲,就如釣魚台事件時被抵制的日貨,其影響與衝擊無人能估。
如果中美之間真出現漫天烽火的貿易戰,外界以硬數據看,多認為美方會是贏家。因為美國對中國出口1698億美元,占其總出口的8%左右,占總體GDP比重不到1%;中國對美國出口4788億美元,占其出口約2成,占GDP比重近4%,同時享有375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利益。
但問題是即使是美國對中國1500億美元商品都課高關稅,但估計對中國經濟成長率的影響也只有0.5個百分點左右,相較6.5%左右的成長率來看,仍在可承受範圍內。更重要的是中國政治與社會體制與美國完全不同,只要北京發動「民族主義」,號召企業與民眾對抗「美帝」,中方承受的能力其實是高於美方。
被列入報復清單的中國商品,特別是科技產品,其中有相當成份的「台味」,零組件中有不少台灣或台商產品;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與韓國一樣是深度整合者,因此貿易戰開打,台灣經濟與產業必然受影響。媒體報導指說鴻海集團已全面檢視與評估其供應鏈,會在貿易戰中受多大的衝擊─希望其它企業也都有作過類似評估,因為該作這項檢視評估的台灣企業,應該還有不少。
根據雙方訂出的時間表,7月6日高關稅就生效,在此之前如果不能踩剎車,第一波接觸戰就發生,後續發展則要視中美雙方的談判進程而定。但首波接觸戰在川普已批准後,似乎很難停止,唯一可能暫停的因素就是川普突然回心轉意。這回,只能寄希望於川普的善變,帶來好一點的結果,在此之前,大家只能繫好安全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