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政治上,女王保持絕對中立,幾乎從來不對任何政治、社會爭議表達意見,也從不接受媒體訪問,將「喜怒不形於色」提升到藝術的境界,為英國君主立憲體制紮穩根基,也因此贏得國民不分黨派的尊崇。70年來英國換了15位首相,但女王始終如一。
唯一勉強可稱「例外」的事件或許是2014年9月,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聯合王國」面臨分裂危機,女王對當地民眾表示:「我希望大家要非常謹慎地思考未來。」但沒有人會見怪,畢竟女王對蘇格蘭的深厚情感人盡皆知(其實蘇獨人士也表明,獨立後仍然會奉女王為國家元首)。
家庭生活方面,女王與菲利普努力「做人」,長子王儲查理之後,唯一的女兒安妮公主(Princess Anne,1950年)、次子安德魯王子(Prince Andrew,1960年)、三子愛德華王子(Prince Edward,1964年)一一報到。1977年,女王升格為外祖母,51歲的年紀堪稱「少年阿嬤」。「職業婦女」往往會面臨工作與家庭輕重取捨的難題,但女王例外,她永遠是工作第一、職責第一,那是她對上帝、國家、王室的神聖承諾。
20世紀千變萬化,女王做了不少努力讓英國王室「現代化」,例如在1970年讓電視台拍攝王室成員家居生活,1978年准許妹妹瑪格麗特公主離婚。但是家事有時比國事更加棘手,女王與菲利普的關係雖然發生過不少波折,終究維繫了73年。她的子女可就沒那麼幸運(或者安分)。
1992年是女王記憶中的「多災多難的一年(annus horribilis)」,查理與妻子黛安娜(Princess Diana)、安德魯與妻子莎拉(Princess Sarah)先後分居,安妮與先先菲利普斯(Mark Phillips)離婚,溫莎王朝(House of Windsor)「起家厝」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發生大火。此外,當時英國陷入經濟衰退,女王被迫共體時艱,讓王室開始繳稅。
更糟的還在後面。1995年,極受英國民眾歡迎的黛安娜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披露自己在婚姻生活中遭受的背叛與折磨。1996年,她與名聲掃地的查理離婚。1997年8月,黛安娜在車禍中香消玉殞,王室(包括女王)的反應卻幾近於麻木不仁,只知死守傳統窠臼,形象惡化到史無前例的地步,「廢除王室」呼聲大起。
眼見事態即將失控,女王緊急從巴摩拉城堡趕回倫敦,展開危機處理,進白金漢宮時特別下車,審視民眾堆出的悼念花海。她從善如流同意發表電視談話,表示王室已學到教訓,強調自己對黛安娜兩個兒子扮演的「祖母」角色,承諾會珍視黛安娜的歷史地位。這場談話簡短但效果極佳,爭取到國民的諒解,但逃過一劫的王室顯然仍須與時俱進,揚棄陳腐的傳統作法與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