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眷村三部曲》是藝術家侯淑姿(以下簡稱作者)自2009年踏入高雄左營眷村,持續長達八年的研究調查、搶救行動與拍攝創作交織的歷程。始於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2010-2013年),關注高雄左營的勵志新村、復興新村、崇實新村與自助新村在眷村改建前與拆遷後的人與景;繼而是以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為題的二部曲《長日將盡》(2015年),最終是以左營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的現況為題的三部曲《鄉關何處》(2010-2017年),關注戰後軍眷移民在臺灣高雄面對眷改巨變的女性離散影像敘事曲。
第二部曲《長日將盡》的主角劉奶奶(陳景琛女士)隨著她的未婚夫於民國37年抵達鳳山,在此建立了家園。作者在民國103年7月探訪這個村子時,僅餘存極少的住戶,劉奶奶是其中之一。劉奶奶對她住了六十餘年的房子堅持駐守到斷水斷電的前一刻。她的生命經驗敘述著隨政府來臺的軍人眷屬遠離家鄉而成為異地的圈外人(外省人),臨老再次面對苦心經營的家園的遽變,深切表達對住了六十餘年的眷村家園的難以割捨之情與無處再尋眷村的悵惘。無親戚與家族支撐的外省眷戶因著眷村的集體生活關係而建構起在臺灣的家園,原本以為是臨時的居所,但終了卻取代對岸的老家成了眷戶心靈與情感上的「原鄉」。
此系列作品探討這群飽受離散之苦的居民(女性)客居他鄉的生活形態、鄰里關係、個人生命與大時代的關聯與消長。作品文本為陳景琛女士(劉奶奶)離開該村後,意欲返回黃埔新村的真實故事,間敘孫立人將軍與部屬當年遭遇白色恐怖的歷史記憶遺痕,表述眷村人失喪在臺的「原鄉」的悵望與失落。
黃埔新村系列的作品共有20件,作者在民國103年進行有關黃埔新村的再利用規劃研究時結識劉曉明女士(劉奶奶的大女兒),她告知作者她的母親仍清楚記憶早年黃埔新村的種種,然而由於劉奶奶身體欠安,直到她搬遷前不久,筆者方得以踏入黃埔新村西六巷61號的眷舍。劉奶奶因為看顧中風臥病十年的先生劉文美,自身健康狀況亦日趨衰弱。然而在她纖弱佝僂的身軀下,卻有著十分清朗的意識與記憶。作者除了感佩劉奶奶對伴侶的堅貞志節,對於劉爺爺早年追隨孫立人將軍的軍旅生涯亦很希望能尋出線索,然而重病臥床的劉爺爺全然無語,劉奶奶對當年戰役亦所知不多。作者在劉奶奶搬遷至鳳山新城的國宅大樓後,多次造訪劉奶奶。在劉曉明小姐的協助下,多次訪問劉奶奶的生平,且兩次邀請劉奶奶返回眷村,希冀透過她的目光重新審視這村子。
此外,作者訪問多位黃埔新村眷戶,亦參考了黃埔新村相關調查資料,歸納得知黃埔新村住戶記憶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特殊空間記憶所在,計有西側的部分:西一巷的診療所、活動中心、黃埔夜市、芒果樹電影院、理髮店、曹家小鋪雜貨店、醫務所、幼稚園、菜市場,東側的有復興臺、包子饅頭店、理髮店、大芒果樹電影院、雜貨店、郭廷亮的家、自治會的守望互助公佈欄、莒城雜貨店等,此外如舊日防空洞的遺址、親愛精誠的牌坊、黃埔新村的大門牌樓等各個空間因著經濟活動、休閒活動、政治活動而使眷戶對「廣場」、「自治會」、「市場」、「大門口」、「巷子」等地點產生特定的空間認知意義與集體意識,在這些空間與鄰里產生的互動關係,也成為黃埔新村人記憶中不可抹滅的共同記憶。至今,仍經常可看到原眷戶回到黃埔,三三兩兩群聚聊天話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