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以17:5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2022臺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草案;草案中,刪除了應將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處長改稱「代表」並比照大使由參議院任命的「正名條款」,但宣示將對臺灣提供五年65億美金(2023至2027年)的「無償軍事援助」!一時間,臺灣輿論沸騰,彷彿此一草案已經成為正式法律,美國軍事物資也將源源不絕地運抵臺灣。
身為一個美國憲法學者,筆者必須提醒,「2022臺灣政策法」目前雖然通過了參議院的外交委員會,但是未來還有好幾關要走:
1.參議院全院會議的二讀、三讀程序
2.眾議院審議程序(尤其是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的審議)
3.參眾兩院協調會議(如眾議院對於參議院通過的草案予以修正)
4.總統簽署(在目前「援臺抗中」的氛圍下,拜登總統應不至於拒絕簽署此一法案,甚或行使否決權)
以臺灣為例,法案即使通過各個委員會審議,仍必須提交院會進行二讀、三讀,而在法案正式通過前,文字以及實質內容均有可能會被大幅調整。而在美國,即使參議院全院會議高度尊重外交委員會審議通過的版本,而快速通過送交眾議院審議,也不代表眾議院會照單全收,而必須面對諸多眾議員的檢視與可能的修正。尤其,美國眾議院將於今年11月8日舉行改選,本屆眾議員的任期也將在明年1月屆滿,眾議院能否在本屆任期屆滿前順利完成臺灣政策法草案的審議,實令人憂慮。
回顧歷史,美國眾議院前次改選前(2020年底),當時也有四項「友臺法案」在眾議院審議中,包括「臺灣特使法案」(眾院提案,要求AIT處長任命比照大使)、「防止臺灣遭侵略法案」(參眾兩院提案,授權美國總統在對岸侵略臺灣時動武)、「臺灣關係加強法案」(參議院提案,要求AIT處長比照大使任命,且總統應成立跨部會臺灣政策工作小組)及「眾議院中國工作小組友臺包裹立法議案」(包括「臺灣保證法案」、「支持臺灣重返WHO法案」、「臺灣主權象徵法案」、「臺灣獎學金法案」、「不歧視臺灣法案」、「臺灣公平僱用法案」及「臺灣防衛法案」)。遺憾的是,雖然當時民進黨言之鑿鑿,表示眾議院改選之後法案仍會持續推動,但在美國國會「屆期不連續」原則下,這些法律提案全部「船過水無痕」,我國完全空歡喜一場。
嚴格來說,將「2022臺灣政策法案」(刪除AIT處長正名為「代表」並比照大使條款)對比兩年前的「臺灣特使法案」以及「臺灣關係加強法案」(均包括「提升AIT臺北辦事處處長為代表,並比照大使」條款),我國這次對美國國會的立法遊說工作,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恐怕還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