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30年來的失落,從這些數字及與其它國家增長的對比中,一覽無遺;而且,從總體數字看已經相當淒慘,但從個體數字看(平均GDP),就更顯悲涼。
日本的平均國民所得(平均GDP)曾經在歐美之上、居全球前5名,例如1995年時,日本平均GDP高達44197美元居全球第3,美國只有2.87萬美元,是日本的65%左右;但去年日本平均GDP為3.9萬美元、全球排名退居34名,美國已成長到6.94萬美元,不但超越日本、而且多出近8成,美國經濟的強勁與韌性傲視全球。
今年日圓大貶3成後,預估日本平均GDP掉到3.5萬美元之下,大概只有美國的一半不到了;全球排名可能退到40名之後,與30年前的第3名相比,確實是天地之別。美日這30年經濟表現與國民所得增長,差距之大,由此可見。
如果與過去落後於日本,在經濟學的「雁行理論」中被視為追隨日本的四小龍比較,更見日本的失落。1995年星、港的平均GDP大致在2.3-2.5萬美元,台、韓在1.3萬美元左右,與日本的4.4萬美元相距甚遠。
被四小龍超越的難堪,購買力跌回60年代的悲傷
但去年星已超過7萬美元、港近5萬美元,都遠高於日本的3.9萬美元。即使仍落後日本的台、韓,也已到3.2-3.4萬美元的水平。今年日圓貶值會把日本的數字再往下拉,雖然台韓貨幣也有貶值,但貶幅小於日本,一個不小心,日本就可能被台、韓超越。被30年前平均所得只有其3成的國家超越,是難堪、悲慘了一點。
雖然有人認為各國GDP規模、平均國民所得等數據,受各國貨幣兌美元匯率的影響太大,這種比較未必真有意義;但不能否認的是,匯率強弱高低還是能反映各國經濟強弱之勢,更何況要作全球比較,這算是少數被普遍接受、計算基準較一致的方式。依照這種比較,日本GDP規模30年前3.9兆美元,今年回到原點,平均GDP則比30年前還低,十足的「白幹活30年」。
從80年代的「日本第一」到90年代之後的「失落30年」,其原因至今仍莫衷一是,但滿滿的悲情卻是可以確定,先前日經也指出日本的購買力「回到了60年代的水平」,只有2010年時的一半。從成敗論英雄的角度看,10年前大張旗鼓推動的「安倍經濟學」是完全失敗,因為日本經濟沉淪如故。這30年來日本的經濟情勢,足以當許多國家的教材,切勿淪為「日本第二」─雖然這個教訓是什麼,各方仍無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