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文:讀歷史?看這三本就夠了!

2018-07-10 05:50

? 人氣

西遊記不只是神話故事。

西遊記不只是神話故事。

絕無虛言,就是這兩本小書打開了我的歷史之窗。甚至可以說,沒有薩孟武先生這兩本書,就沒有後來的公孫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兩本書?不是三本嗎?且聽我道來。

那一年十六歲,從南部負笈臺北,舉目無親,課後就近逛牯嶺街舊書攤,週末逛重慶南路書店。一天,翻開一本小書(早期的三民文庫都是袖珍開本),劈頭寫著:

在中國歷史上,有爭奪帝位的野心者不外兩種人,一是豪族,……二是流氓,……。

在此之前,對歷史故事就很有興趣,小學、初中到高一的歷史課本總是拿到手就看完。當然,為了考試也只得背誦朝代、年代、人名、戰役……,但就從來沒看過有這樣講歷史的。(註:後來知道其實高手不少,但那時候只是個高一學生)

那本小書就是《水滸傳與中國社會》(以下簡稱「水書」)。從小看《水滸傳》長大,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名字、綽號,乃至後來上應天命的星宿名都背得出來,既然發現有如此的全新角度,於是一頁一頁細細讀下去。看完後,自然續看《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以下簡稱「西書」),同一系列還有一本《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以下簡稱「紅書」)則因為不愛看《紅樓夢》,所以連伸手從架上拿書都沒有。直到這一回,三民書局的編輯請我寫全系列的導讀,寄了一本給我,翻閱之後才發現從前錯了,為了彌補錯失五十年的遺憾,將紅書一口氣讀完,並且跟讀者分享心得。

薩孟武和老版本的《水滸傳與中國社會》。
薩孟武和老版本的《水滸傳與中國社會》。

這三本書對我個人的啟發是:

一、歷史是有用的。

二、歷史不只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有用,甚至對政治、職場、人生都有用。

三、小說是現實的投射,歷史是現實的紀錄,從小說情節切入,由印證歷史得悟,是薩孟武先生這個系列的成功之處。

四、再印證錢穆先生「從現實中找問題,到歷史裡尋答案」的方法論,於是有了公孫策借古諷今的專欄。

然而,以上是我個人的心得,讀這三本書的最大功能卻在於:學會獲致每位讀者自己的心得。簡單說,未經思考的知識,都不是真知識,因為你一直在人云亦云。但是薩孟武先生將歷史應用在觀察現實、解決問題,則是熟讀史書之後,能夠深思並融會貫通的結果。而重點不在熟讀歷史(因為一般人沒有那個時間),而在領會薩先生觸類旁通、俯拾皆是的功夫之後,所謂「學問百門,一通百通」,能「通」,就不會拘泥、不會固執於「一門」,才能開放心胸解決問題。此外,這三本書當中,有很多薩孟武先生本人的至理名言,值得一記。

觸類旁通部分,當年對我衝擊最大的,當屬書中對「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詮釋。在那個一切為反攻大陸的年代,從小被教育要做一個泱泱大國之民,對那八個字,總認為是針對「那些只會背經典、寫八股的腐儒」。可是看過水書〈王倫何以不配做梁山泊領袖〉之後,如遭當頭棒喝。薩先生從蘇秦、張儀的經驗,點出士大夫階級「窮則發憤,舒則苟安」的特質,寫到中間階級(知識分子)夾在兩個基本階級(地主與農民,在今天則是資本家與勞動者)當中,由於那個階級特質,所以只配做人臣,不配做人君。再寫到「用人的當能知人,不但不宜妒才,且須愛才」,並以劉邦、項羽的用人風格印證最終成功失敗,然後結論:王倫落草為寇是「窮則發憤」,可是阻撓林沖入夥,「哪裡配收羅天下英才」,就是他「舒則苟安」的證據。這一篇,轉了那麼多彎,講了那麼多歷史故事,引申出那麼多治國平天下大道理,寫來毫無牽強、渾然天成,又能緊扣主軸「窮則發憤,舒則苟安」—充分顯示薩先生的思路邏輯清晰,對歷史人物故事能夠俯拾皆是,這樣的知識才是真知識,這樣的學問才是「有用的」學問。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