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青春,舊雜誌新浪潮蔓延時:《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選摘(2)

2022-10-18 05:10

? 人氣

比起單純的文字閱讀,對一般大眾而言,一張能夠牽動情緒的影像或圖片往往更具直觀的感染力,也讓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資料照,顏麟宇攝)

比起單純的文字閱讀,對一般大眾而言,一張能夠牽動情緒的影像或圖片往往更具直觀的感染力,也讓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資料照,顏麟宇攝)

一國出版印刷事業之興衰起落,往往和當時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經濟景氣唇齒相依。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現今有點年紀的讀者,大概都曾聽過「台灣錢淹腳目」這句話。早昔七○年代奠基於穩定的工業化發展,帶動了台灣經濟飛躍式成長。大抵自上世紀八○年代起,乃至九○年代中期左右,台灣人突然變得有錢,社會上冒出許多暴發戶。一九八九年台灣股市狂飆突破萬點,投資人瘋狂到每天開香檳慶祝。富裕的人們在滿足物質欲望之餘,轉而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文化生活。因此在各大報章雜誌經常可見精裝大套書的直銷廣告,連帶推廣「以書櫃代替酒櫃」之類的文宣口號,隨著閱讀市場的需求漸增,書店裡也有越來越多「書系」叢書相繼出現,當時的出版業前景似正迎向一片美好。

在政治方面,國民黨於一九八七年宣佈廢除長達三十多年的戒嚴令,自此掀起了一波波本土化與民主化浪潮,亦讓整個社會更加速朝向開放與鬆動。那時的青年,無論男女,盡皆生猛叛逆、勇往直前。大家都想要急切擺脫傳統體制的束縛,為了爭取言論自由,並且宣揚改革理念及街頭群眾運動,連帶促使許多政論雜誌包括《美麗島》、《八十年代》、《亞洲人》、《暖流》、《進步》、《深耕》、《夏潮論壇》、《鼓聲》、《春風》、《這一代》、《前進》、《自由時代》等猶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這些刊物不僅銷量一期比一期驚人,且為了對抗警總的頻頻查扣與新聞局的停刊處分,更是經常變換印刷廠不定期出刊,抑或事先登記多張執照以備不時之需,可謂「前仆後繼、屢禁屢起」。

美麗島事件40周年:美麗島雜誌。(Christopher Adams@flickr/CC BY 2.0)
國民黨於一九八七年宣佈廢除長達三十多年的戒嚴令,自此掀起了一波波本土化與民主化浪潮,亦讓整個社會更加速朝向開放與鬆動。(Christopher Adams@flickr/CC BY 2.0)

在這充滿興奮和騷動、思想沸騰的年代,書店行業與文學出版儼然盛極一時,各類藝文雜誌亦是百花齊放:一九八三年一月《電影欣賞》問世,同年七月《文訊》創刊,緊接隔年(1984)則是《聯合文學》誕生,隨之又有陳雨航主編的電影雜誌《400擊》(1985)與齊隆壬的《長鏡頭》(1987)。甚至就連資深的本土唱片公司「上揚唱片」也都成立了自家雜誌社,邀請諸位名家撰文引介音樂新知,以免費索取的方式每季固定發行《上揚樂訊》(1983年創刊)。

與此同時,就在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預知未來一九八四的這一年,詹宏志也在當時甫創刊未久的《新書月刊》(1984年11月第十四期)發表文章〈台灣新電影的來路與去路:一個報導與三個評論〉,由此宣告台灣電影界與文化界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觀看世界的方式已悄悄改變:進入「圖像閱讀」時代

比起單純的文字閱讀,對一般大眾而言,一張能夠牽動情緒的影像或圖片往往更具直觀的感染力,也讓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