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都是新聞標題惹的禍!日前一則報導標題赫然是:「安平古堡 將更名『熱蘭遮堡』」、「文化部決議!臺南安平古堡以後要改叫這名字」然後,報導的第一句話就說「臺南市著名的觀光景點『安平古堡』要改名字了!」嚇壞廣大的社會大眾,抗議的抗議,痛批的痛批。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兩處古蹟「整合」,兩件事混為一談?
但市府原初的回應,也難怪民眾會有其他不當聯想:「文化部文資局最近經過審議,決定將安平古堡內兩處國定古蹟合併為一處,並更名為『熱蘭遮堡』,臺南市文化局局長葉澤山表示,更名牽涉相當廣泛,工程浩大,可能包括教科書等都要改,未來會依照文資局的更名,逐漸更改,可能先從市府的觀光宣傳折頁、指示牌等先改起。」這是把兩件事混為一談了。
到了下午,文資處發布正式新聞稿,才有如明礬入水,產生澄清效果;原來是文化部文資局召集專家學者審議,將兩處國定古蹟「臺灣城殘蹟(安平古堡殘蹟)」及「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整合並修改名稱為「熱蘭遮堡遺構」。大家也才了解,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定,「古蹟」有其嚴格定義,名稱也再三講究。
臺南市政府也進一步解釋:「安平古堡」實非古蹟正式名稱,文化部的審議結果只是將原古蹟名稱用語中的「熱蘭遮城」修正為「熱蘭遮堡」,並沒有說要將大家習以為常的「安平古堡」稱呼改為「熱蘭遮堡」。文化局長葉澤山指出,有學者認為原稱為「熱蘭遮城」可能讓人與城市名稱混淆,改為具軍事設施概念的「熱蘭遮堡」會比較恰當。
其實這倒是未必。即使是西方人,不論是「城」或「堡」,也都曾有人拿來用過。以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生在1871年來臺時拍到的照片來說,熱蘭遮城北門的門額上,就鏤刻著「’T CASTEL ZEELANDIA, GEBOUWT ANNO 1630」字樣,那CASTEL就是荷文城堡之意,意同英文的CASTLE,但亦有用KASTEEL者。不過百餘年前也有西方人在繪製的清代安平古地圖上,用FORT ZEELANDIA的稱呼,可能是那時熱蘭遮城已在前幾年的樟腦事件中被英軍艦砲轟毀,不成模樣了。
城宜?堡宜?城市交流「雙堡記」不對味
再說,數十年來,本地文史工作者都習慣稱之為「熱蘭遮城」,臺南文化獎得主、旅荷的江樹生教授所譯成的四大冊鉅著《熱蘭遮城日誌》(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可為一例。
葉澤山表示,「熱蘭遮堡」較能顯示其軍事設施概念。其實熱蘭遮的商業貿易角色也很重要,因為荷蘭的聯合東印度公司本身就是一個融合商貿、軍事、行政、司法多重功能的組織,形同近代國家。至於說「城」字可能會讓人誤解為「城市」,應也是多慮了,因為在當前的語境下,民眾不致把那一座座的城堡誤認為城市,畢竟,國人最愛去的日本,就有太多的歷史名城─江戶城、大阪城、名古屋城、姬路城、二條城、岡山城,不勝枚舉,多是幕府時代諸藩興建的城堡。
荷蘭人在福爾摩沙除了這兩座堡壘之外,周遭還築造了烏特勒支堡(Fort Utrecht)和海堡(Zeeberch),但都純屬軍事用途的碉堡,不像熱蘭遮城堡那般,在軍事之外,還兼具生活、宗教與商業等等機能。依《熱蘭遮城日誌》的記述,這座城堡裡不但有長官官邸、各級職員及眷屬住處,還有公司會議廳、倉庫、辦公室、教堂等。
今年二月,鼓吹古蹟更名最力的成大建築系黃恩宇老師,還曾在國史館發表了一場演講《17世紀荷治福爾摩沙雙城記-熱蘭遮與普羅民遮》,極為叫座;六月,他也以同樣的題目在鳳凰城文史協會發表演講。他演講時將相關的幾個地點分別稱之為:熱蘭遮堡壘(Fort Zeelandia)、熱蘭遮市鎮(Zeelaandia City)、普羅民遮堡壘(Fort Provincia)、普羅民遮市鎮(Provincia City)。
自從狄更斯的小說《雙城記》成為世界名著後,這個詞變得十分好用,近年常有人拿府城與世界名城相提並論,展開交流,稱為「雙城記」:臺南VS京都、臺南VS新阿姆斯特丹(紐約),讓人產生府城走入世界的想像;但如果演講題目改用「雙堡記」,又會覺得不太對味。實際上,普羅民遮無論就量體或功能而言,都比熱蘭遮更像一座堡壘。熱蘭遮則是兼具了其他的生活機能,可說介於城堡與堡壘之間。就此而言,用「城」或「堡」來表述熱蘭遮,是很有商榷餘地的。
學名俗名都是名,考古遺跡與時俱進
熱蘭遮城與安平古堡,就如一件物事的學名與俗名。拿安平另一座國定古蹟為例,文化部的正式名字是「二鯤鯓砲臺」,但最為人知的卻是「億載金城」;基隆的古蹟「二沙灣砲臺」,當地人唯知「海門天險」,不知兩者實為一體;例外的情況是,高雄的市定古蹟哨船頭砲臺,市府卻以其門額題字,登錄為「雄鎮北門」,這可能與之南北共扼高雄港的旗後砲臺門額僅有「■■天南」而不明其義有關。
文資處也舉府城兩處古蹟為例:「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其實是「國定古蹟原山上水道」、正在修復中的「321巷藝術聚落」其實是「市定古蹟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
再回頭看看熱蘭遮城。1982年5月26日公布施行《文化資產保存法》,1983年12月28日,內政部以72臺內民字第202452號文,指定「臺灣城殘蹟」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1984年2月22日頒行《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1993年內政部委託中華大學辦理「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臺灣城殘蹟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1999年曾國恩建築師提出「第一級古蹟臺灣城殘蹟(安平古堡之殘蹟)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就把安平古堡帶進去了;2003年曾國恩再次發表「第一級古蹟臺灣城殘蹟(原熱蘭遮城)城址初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其中「安平古堡」就被「熱蘭遮城」取代了。這都顯示了「熱蘭遮城」的與時俱進,隨著每一時代的逐一發掘,一有發現則能增益大家對此城的認識。
如今我們再上網查國定古蹟「臺灣城殘蹟」,就可發現後面加了(安平古堡殘跡)字樣,當是深怕民眾望文生義、莫名所以的緣故。
2002年,行政院推動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其中有一項「王城試掘」考古計畫,依照安平人的傳統提法,用的是「王城」二字。計畫由成大李德河、傅朝卿教授與中研院劉益昌教授共同主持,自2003年起,兩度針對熱蘭遮城的城基進行考古發掘,成果豐富,於是將發現的多處遺構提報為國定古蹟「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於2004年10月7日公告;並將首度在遺址出土的17世紀陶瓷器物,集中在邱永漢民藝館舊址展示,名為「熱蘭遮城博物館」。
回到原初─時代從奧倫治城走到安平古堡
兩年前,熱蘭遮城附近某民宅在改建時,又掘獲若干遺構,考證得知為熱蘭遮堡外堡東北稜堡的地下遺構,被視為考古重大發現,未來如完成法定程序,必然會納入「熱蘭遮堡」的古蹟範圍內。
從這漫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隨著時代變遷,政權更易,從荷蘭時期至二戰後多次易名,這座城堡前後共有10個名字!依序為奧倫治城、熱蘭遮城、臺灣城、王城、安平鎮城─安平城、紅毛城、磚城、赤嵌城、和蘭城─荷蘭城、安平古堡等,而最後一個我們已用了超過70年了。每個名字都有其時代背景,都代表當時人們的思維。
因此,同樣是熱蘭遮城的遺構,產生的兩座古蹟分別是「臺灣城殘蹟(安平古堡殘跡)」與「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見證了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堆疊的經過,確有必要予以統一,也因此才有稱為「熱蘭遮堡」的新名字出現。至於這個名字是否妥適,也還有討論空間。
再來談一個城堡的例子。就是與臺灣城殘蹟在同一天也被公告指定為一級古蹟的「淡水紅毛城」。最初是1629年西班牙人在淡水河口北岸山丘上建築砲台,稱為「聖多明哥城」;1642年,西班牙人遭荷蘭人擊敗,撤走時將城破壞,2年後荷人重建一座更為堅固的「聖安東尼奧城」,政府既沒有稱之為「聖多明哥城」或「聖安東尼奧城」,而是以其俗稱「紅毛城」為國定古蹟命名。
另外一個例子是,最近相當火紅的基隆西班牙諸聖教堂的遺構出土。考古學者探明,這座諸聖教堂是西班牙人在北部臺灣基隆和平島建立的聖薩爾瓦多城的附屬設施之一。
基隆市政府在2020年7月27日公告,指定面積不到一甲的「和平島B考古遺址」為市定考古遺址,就是指諸聖教堂遺構,而未逕自定名「諸聖教堂遺構」,當是因為這裡還有史前的圓山文化、十三行文化的文化層遺留。設若未來在附近還能有所發現,例如真正聖薩爾瓦多城的遺構,則官方指定的遺址名稱也可能再有變更。而且說不定,屆時還會有「聖薩爾瓦多城」或「聖薩爾瓦多堡」的論辯呢。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