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9月27日,一艘搭載1816名在香港被俘的英軍戰俘的日軍運俘船「里斯本丸」號離開香港深水埗碼頭。4天後,這艘運俘船在中國舟山被美軍發射的魚雷擊中船尾下沉,828名英軍戰俘遇難。這是二戰後期發生在中國的一齣慘劇,卻鮮為人知。
今年,曾因《頤和園》一舉成名的美籍華裔製片人方勵出資記錄遇難者的後人,打撈里斯本丸。這一舉動在英國引起爭論。是什麼讓方勵做出這一決定?他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什麼?以下是方勵為BBC中文獨家撰寫的手記。
5年前,在拍攝韓寒導演的電影《後會無期》時,我從東極島漁民的口中第一次聽說「里斯本丸」這個名字。漁民們告訴我,「里斯本丸」是一艘二戰時期的日本沉船,就沉在東極島附近,隨船一起沉下去的還有8百多名英軍戰俘。我深受震撼,不敢相信腳下這片海域裏竟埋葬著那麼多年輕的生命。如此大的一樁慘案,死亡人數超過鐵達尼號的一半,可我怎麼從來沒聽說過?
從那時起,「里斯本丸」就成了我放不下的一個故事。五年多的時間裏,我收集到越來越多與該事件有關的細節:1834名英國戰俘被日軍關押在船上的三個船艙裏,船艙裏擁擠悶熱,戰俘們大多身患痢疾、白喉等疾病,健康狀況岌岌可危。當船被魚雷擊中下沉時,日軍用木板和帆布釘死船艙,棄船逃跑。戰俘們想盡辦法捅開船艙,逃出的人,有的被周圍巡航的日本船開槍打死,有的不會游泳而被淹死,有的隨著翻滾的洋流消失在大洋深處……沒逃出的人,跟著船一起沉入了海底。根據倖存者的回憶,在里斯本丸沉沒的瞬間,他們還聽到了船艙底部傳來的,死亡最後一刻的戰友們唱起的思鄉的戰歌。
76年,828個亡魂
828個冤魂,在水底靜默了76年,遠離故土,死不瞑目。這五年裏我在舟山海域做了兩次海洋探測,每次站在甲板上,想到腳下三十米處就散佈著這些年輕戰士的遺骸,我覺得自己離他們那麼近。那一個個陌生的面孔都跟我有了聯繫,我了解了他們,認識了他們,也無法再放下他們。
去年,我在舟山島的第二次研究結束之後,一位英國記者被這個故事吸引,在《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上進行了報導。不久,我收到一封英國女士Amanda寫來的郵件,說她的爺爺Montague Glister就死在那艘船上,我趕緊和她打了一通越洋電話。一個半小時的通話裏,Amanda數度哽咽,向我講起她去世的爺爺和當時只有7歲的父親。她說爺爺的墓到現在依然空著,她們全家都希望能找到爺爺的遺骸,為他進行體面的埋葬。今年二月,我和範銘導演一起在倫敦見到了Amanda,她對爺爺那份深沉的懷念,使我和範銘導演都深深震動。我們覺得,是時候讓這個故事被世人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