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務部長邱太三在回應民眾日益高漲的要求執行死刑時,表示「死刑的執行不能在憤怒下做倉促的決定,對於社會治安好壞,應該要看整體面,而不是用個案觀察。」
邱太三引用了警政署最新統計,近2年內重大生命侵害兇殺案件數字是降低的,而且犯罪的樣態及性質不同。例如鄭捷、小燈泡案,都是無差別的隨機殺人,最近的殺人分屍案,都是兇手對特定人行兇,例如情侶、夫妻或求愛不成,如果不去檢視相關原因,去執行(槍決)一個不按程序,跟發生案件沒有相關的人,道理上很奇怪。
邱部長的回應出現了以下幾個盲點:
盲點一:無差別隨機殺人是個案。
盲點二:故意殺人案件數量下降,代表治安並沒有變差。
盲點三:死刑執行不能在憤怒下做倉促的決定。
針對邱部長的論述與三個盲點的提出,我們想請教:
首先,小燈炮在街上準備去迎接外公和弟妹時,突然被凶嫌割喉斷首而亡,請問邱太三部長,身為父母的人能不驚訝?難過?痛苦與悲傷?小燈泡的母親在親眼看到女兒遭此橫禍,忍著痛,願意原諒凶嫌,就是希望不要再有下一回和她女兒類似的悲劇再發生,然而,為何忍了一年多後,小燈泡的父親還是贊成要判處凶嫌死刑。請問邱部長這兩年多來,蔡政府真的讓社會走上小燈泡母親所期待的那種經由原諒而化解戾氣與暴力?那麼為何短短不到半個月,還會連續爆發三起殺人分屍案?這不是社會的不安與不確定性造成的惶恐?那麼請問邱部長,蔡政府的解決良方又在哪裡呢?
其次,行政院發言人說,「這些社會治安驚悚案件都是零星個案」,還特別強調要非常謹慎考量執行死刑與否。試問一下,這些零星個案已經讓社會大眾心生不安,行政院如何來安頓民心?而不是光只會用「零星個案」來搪塞缷責啊!
再者,內政部長與綠委搬出治安數據來證明台灣最近兩年來的殺人犯罪率是在往下降,所以他們推論,台灣的治安並沒有惡化,然而學者就曾提醒我們,醫療水平能影響某些暴力攻擊的結果,從而改變謀殺率的統計結果,所以殺人率不一定必然表明社會暴力的總體水平。而這些連續出現殺人分屍案,凶嫌一個比一個「冷酷無情」,對於自己所涉及的犯行毫無悔過之意,反而流露出自得之色。試問一下內政部與綠委們,一個治安數據的逐步下降就能含概一切殺人犯行與他/她們的冷酷自得?執政黨可曾體會到受害者家屬天天以淚洗面,日日難過自己的愛女遭此橫禍而從此天人永隔,他們內心都不捨與不甘,為何殺人者可以受到執政黨如此「保障」,他們遇難而身首異處的女兒卻受不到執政黨的一絲關懷呢?這是公平與正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