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2大虛擬貨幣交易所FTX日前無預警聲請破產,市場恐慌持續蔓延,而FTX宣布破產後,至少數十億美元款項憑空消失。英國重量級期刊《經濟學人》17日指出加密貨幣的暴漲暴跌是金融狂熱的典型特徵,監管機構不應過度監管或鎮壓加密貨幣,如果加密貨幣想再次崛起,就必須找到有效的用途,並不再被用於詐騙或投機。
FTX創立於2019年5月,全球用戶超過100萬。破產申請文件顯示,該公司債權人超過10萬名,市值一度高達 32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52億元),30歲的創辦人班克曼-佛里特(Sam Bankman-Fried)被譽為「幣圈之王」,身家高達160億美元(約新台幣5026億元)。
《路透》(Retuters)引述知情來源報導稱,班克曼-佛里特悄悄將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142億元)的FTX客戶資金轉移到名下交易公司「阿拉美達研究」(Alameda Research),其中至少有10億美元(約新台幣314億元)款項憑空消失。FTX聲請破產的消息爆出後,加密貨幣的價格已跌至2年來的低點,《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FTX的事件對這個曾有醜聞的行業造成了災難性打擊。
《經濟學人》指出,無論是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18世紀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1900年代初期的美國銀行危機,名人與一夜崩潰等都是金融狂熱的典型特徵。去年的高峰期,所有加密貨幣的市值從 2021年初的近8000億美元飆升至近3兆美元,目前又跌回至8300億美元。
《經濟學人》指出,值得記住的是加密貨幣技術的潛在潛力。傳統銀行業務需要龐大的基礎設施來維持陌生人之間的信任,這很昂貴,而且經常被分一杯羹的圈內人占領。相較之下,公共區塊鏈建立在電腦網絡上,這讓加密貨幣的交易透明理論上也值得信賴。根據這個基礎,人們可以創造可互相操作的開源功能,代幣系統及管理代幣的規則可共同成為激勵開源貢獻者的聰明方法,那些現實世界執行起來成本高昂或不切實際的安排變得可能,例如允許藝術家保留其數位作品轉售利潤的一部分。
然而,《經濟學人》指出,讓人失望的是,比特幣(Bitcoin)區塊鏈已發明14年,但這個承諾幾乎沒有實現。加密貨幣的狂熱吸引了優秀畢業生與華爾街(Wall Street)專業人士等人才,也吸引了風險投資公司、主權財富、退休基金的資金。
大量的金錢、時間、人才、精力被用來建造相當於虛擬賭場的東西,虛擬貨幣擁有高效且去中心化版本的主流金融功能,例如貨幣兌換及借貸。然而,許多消費者害怕賠錢,不信任虛擬貨幣,虛擬貨幣被用於推測不穩定幣,洗錢者、逃避制裁者、騙子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