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還有另一個可能,就是這個協議非常「沒料」,因為所有各種型式的FTA,在美國政壇與社會都已成毒藥,拜登上台後即使翻轉川普任內不少政策,但對川普退出TPP的決定,卻明白表示不會重返。這次籌組IPEF時,美方也早早就表明「不涉及任何關稅減讓與市場准入」,台美貿易倡議亦難有例外。
但試問:如果不涉及關稅減讓與市場准入,簽此協議,對台灣的經濟、貿易、產業等,到底有何利益?如果沒啥利益,簽了大概只是讓政客說嘴、表彰其成績罷了。
退一步想,如果簽了無益經濟、但有利政治、可「提振民心士氣」也罷,更糟糕的是:如果簽了反而有害經貿產業呢?看看所謂的11項子題,其實不無可能,因為大部份項目都是美國要的、但對台灣卻不是那麼需要、或甚至未必有利的項目,加入那些項目,得到的很可能是更多來自美國的各種限制、指示而已。
這種情況就如IPEF的4大主題:公平與堅韌性的貿易、堅韌性的供應鏈、基礎設施與去碳化、是稅賦與反貪腐,其實是基於美國利益、是美國要的項目,卻不是那些參與的開發中國家需要、甚至可能違背其利益的項目。
蔡政府確實是有動機與誘因,希望儘快與美國簽一項可於國人間宣揚的貿易協定,畢竟,台灣人為此已吃了萊豬了;而如果政府對美國提出的內容,不論是否有利於台灣,都接受、不再抗辯,當然這個協議就能超速簽署。但政府與官員都該抗拒這個政治誘惑,台美貿易協定,簽得快不如簽得好,甚至如果有害經貿,更是簽不如不簽,官員可參考印度對大國說不的案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