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安力邀蔡詩萍出掌文化局,深藍族群大不滿,藝文界人士對這項任命卻大加讚賞。後者,可以典藏雜誌社社長、典藏藝術家庭公司負責人,也是人稱「民進黨財經國師」今周刊雜誌董事長謝金河的太太簡秀枝為代表。
蔡就職前,簡秀枝在臉書上發表長文,力挺此項任命,「深慶得人」。她稱頌蔡詩萍愛家愛妻愛女,經常參與藝文活動、和藝術家聚會,擔任北市國「超時空情書音樂會」的導聆和說書人,為愛朗讀,如烹小鮮,游刃有餘。
簡秀枝的「推薦書」還援引諸多前縣市文化局長和好些藝術家的「證言」,除了對蔡詩萍推崇備至外,也提出了一些建言。隨後蔡詩萍也在她的臉書留言:「…,老友謝謝您,繼續鞭策我們文化局,鼓勵我的同仁們」。
簡秀枝把文化窄化成了書籍出版、表演藝術和藝術品典藏,因此,對具有明星架勢與藝術家長期交好的老友,殷殷期盼。然而,文化是歷史傳承、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的總和,豈可窄化為書籍出版和表演藝術?文化定義和認知不同,難怪會就照映出不同面貌的蔡詩萍。
更深一層看,蔡詩萍適不適任文化局長問題的核心,還在於政府該不該設官授職來管理文化?或者,文化部(局)的任務和功能究竟是甚麼?
若將文化窄化成書籍出版和表演藝術,前者涉及言論自由,後者涉及自由創作,兩者都不應該由政府來設定規範或管理。環顧已開發國家文明國家,極少國家設有文化部會,反倒是民進黨當局極度痛恨的中共政權,不僅有文化部,文化還可以拿來「革他人之命」,「文化」裏頭,黨的那雙手,處處可見,時時可見,從來沒少過。真不知台灣為什麼要「見不賢而思齊焉」?
打從1981年設立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年改制為文化部)以來,台灣「文化建設」究竟有什麼驚人的成績?結合八大藝術的電影產業,別說票房一年不一年,電影從業人員在國際影展上大放異彩的,還不如戒嚴時期。音樂家、畫家贏得國際大獎、登上國際舞台的,屈指可數。圖書出版的數量,人均閱讀書籍數,節節下降。文化產業產值的GDP佔比,低到讓人難為情。這些「指標」都說明了,政府管理文化,絕對不是個好主意!
不但不是好主意。政府管理或是輔導、獎助書籍出版和表演藝術,無可避免地會將執政者的意識型態灌注其中。
蔣氏父子「一黨專政」時,固然如此,綠營全面執政,也不遑多讓。紙風車兒童劇團墮落為綠營的側翼;下流粗俗的省罵可以登上「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金馬獎成了「排外內捲」、自得其樂的大舞台;同志大遊行可以當街猥褻;NCC明目張膽地「管制」有線電視產業;電視台肆無忌憚地為執政者泡製假新聞,散播錯誤的訊息和知識;凡此種種,不都是因為政府掌握了「表演藝術文化」的尚方寶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