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深深整合在全球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台灣企業,如果達不到減碳標準與要求,其實也不必等到產品出口被課碳關稅這道關卡了,很可能產品不必出口,直接就被掃出國際供應鏈外了。而減碳作得好壞,又往往不是單一廠商能負責,而是政府的責任:所有企業生產都要用大量的電,如果只有排碳多、污染重的火電可用,廠商也別無選擇,偏偏台灣現在與未來的情況正是如此。
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是以全面廢核為出發點,花大錢建立、規劃2025年占比2成的綠電,主要是用來替代核電;換句話說,即使最佳情況下,未來台灣的火力發電占比都要在8成以上。實際情況則更糟糕,綠電進度落後,至今占比仍只有6%,2025年最多到8-10%,因此火電占比將高達9成以上。
碳排增加的主因是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其中又以來自火力發電(包括煤電與天然氣發電)的占比最高,因此各國減碳的重點之一都是儘量增加使用「乾淨能源」、綠電、減少化石燃料燃燒的比例,先進國家就以淘汰煤電為要務,大部份國家增加綠電也是用來替代火電,台灣卻是用來替代核電,另一個廢核的國家是德國,在減碳成績上被被評為不及格。
因此,如果台灣繼續推動蔡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就不可能拿出像樣的減碳成績,而且台灣的碳排仍會繼續惡化,原因是政府為了滿足廢核後的電力需求,在綠電「不給力」情況下,就拚命增加火電,即使多半使用天然氣發電,但天然氣絕對不是所謂的「乾淨能源」,台灣要減碳也難!
至於企業要求的開放小型核電廠,在民進黨與蔡政府把廢核供為神主牌,十多年來全力妖魔化核電之後,要轉彎已不可能,想民間興建更不可能─民間企業更無可能克服、化解各方阻力與問題。很可能只有待政黨輪替後,這個錯誤的能源政策才可能修正─甚至也未必能修正,因為一切都太遲了,也許只有待全民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後,才有可能修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