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排除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勢力,美國以身作則的在1933年通過了允許菲律賓在1946年獨立的法案,並扶持菲律賓精英成立了名為菲律賓自由邦(Commonwealth of the Philippines)的過渡政府。菲律賓的民族意識在美國的鼓勵下逐漸壯大,且以血統論做為判斷是否具有菲律賓自由邦邦民的優先考量,因而沒有強迫華人必須立即歸化為菲律賓的邦民。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中國國民黨駐菲律賓總支部為代表的反共僑團得以在菲律賓成長茁壯,甚至得到中華民國駐馬尼拉總領事館的支持,發展僑社內部的商業以及教育活動。國民黨的分部還有以馬尼拉中正學院(Chiang Kai-shek College)為代表的僑校,如雨後春筍般的在菲律賓各地成立起來,使中華民國得以在菲律賓境內建立一個以華僑為基礎的「國中之國」。
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支持重慶國民政府的華人又先後成立菲律賓戰地民主血幹團、菲律賓華僑青年戰時特別工作總隊、菲律賓華僑義勇軍以及迫擊第339團等簡稱「四抗」的抗日組織,配合美菲聯軍對日軍作戰。「四抗」事後獲得了盟軍的承認,使中國國民黨在菲律賓反抗日本軍事佔領還有爭取獨立建國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且正面的角色。
菲律賓首任總統羅哈斯
支持國民黨的華人因為在美軍反攻菲律賓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在菲律賓建國的史詩中獲得了英雄般的崇拜,可這並不代表戰後統治菲律賓的國家精英通通都是國民黨抗日華僑的盟友。比如菲律賓共和國的首任總統羅哈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擔任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與菲律賓自由邦總統奎松的聯絡人。
奎松總統為了確保自己不為日軍俘虜,曾私下向麥克阿瑟將軍餽贈了50萬美元的禮金,此一行為在菲律賓的文化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卻足以破壞美軍的倫理。因此當奎松向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將軍提出餽贈50萬美元的禮金時,艾森豪將軍立即拒絕。然而麥克阿瑟卻收了下來,而且此事還為羅哈斯所掌握,成為了日後羅哈斯改變自己命運的關鍵點。
事後奎松總統確實在麥克阿瑟的保護下沒有為日軍俘虜,但被留在民答那峨島殿擔任達沃市(Davao City)市長的羅哈斯准將卻不幸被俘。就如同當時絕大多數被俘虜的美菲聯軍戰俘,起初羅哈斯也遭到日軍的暴力對待,好幾次都差點喪命。幸好時任日軍第10獨立守備隊高級副官的神保信彥中佐,大力主張網羅羅哈斯等菲律賓精英,以建立一個親日的菲律賓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