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璁專欄:抖音 抖出了什麼矛盾自我?

2018-08-04 06:30

? 人氣

抖音(Tik tok)是一款定位為適合中國年輕人的音樂短影片社群,做垂直音樂的UGC短視訊,2017年獲得用戶規模快速增長。(取自抖音)

抖音(Tik tok)是一款定位為適合中國年輕人的音樂短影片社群,做垂直音樂的UGC短視訊,2017年獲得用戶規模快速增長。(取自抖音)

上線才將屆滿兩年的影音社交平台「抖音」,今年第一季已超越臉書,成為全球下載量最高的應用軟體。但一位中國網紅作家卻說:「如果想摧毀一個年輕人的未來,就讓他下載抖音吧。」

西班牙第一大報《國家報》(El País)日前刊出一篇評論,標題為〈鴉片般的抖音:世界上下載次數最多的app〉,除介紹這個瘋遍中國並逐漸攻占亞洲各地的影音社交平台外,也引述一位中國網紅作家的評論:「抖音是21世紀的鴉片……,如果你想摧毀一個年輕人的未來,就讓他下載抖音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此誇張的批評,反倒凸顯「抖音」驚人的市場成績。7月中,上線才將屆滿兩年的抖音,宣布月活躍用戶數突破5億大關,今年第一季更超越Facebook,成為全球下載量最高的應用軟體。

無數支只有15秒的短影片,持續推播到使用者不斷滑動的螢幕裡,使用者也不只是觀看者,抖音內建協助自拍影像的各種功能:從新奇濾鏡、快速剪接到AR特效等,就算五音不全也可以準確對嘴或比手畫腳,拍出「彷彿是自己的MV」。

抖音的核心精神與其說是使用者創作,其實更是彼此模仿。一首近似兒歌的〈學貓叫〉,被改編為手勢舞而暴紅,抖音上有56萬支模仿影片,甚至反饋到讓原曲高居各大數位音樂榜。

抖音熱潮體現中國當前消費主義發展的雙元性:一方面是新世代朝「個性人」發展的積極欲求──任何更有創意及效率地協助個體進行自我展演的媒介,都會被廣為嘗試而迅速蔓延;相對的則是長久以來「集體性」的社會制約──重視他人評價、關係維繫的文化框架,讓多數個人依然必須遵循一定規範或「多數法則」。

抖音就是由此雙元需求共構的機巧產物。每個年輕人都想「做自己」,卻又不敢或也不知如何真做自己,就依網路媒介正在流行的「做自己」方式,安全又好玩地展演一下。換句話說,批評這些模仿影片的拍攝者都是一窩蜂,似乎只對了一半;沒有人會承認這是盲目從眾,因為每個煞有其事認真對嘴或舞動軀體的年輕人,都在透過各種模板練習召喚掌聲的某種「個性」。

抖音聰明地滿足了個性與群性的矛盾認同,卻也在無數15秒影像串流中,摧毀各種感性或理性的敘事。即便連微博都還擁有隻字片語,到此全部灰飛煙滅。無論展現個性或追隨群體,當一切反覆以顏值、萌點、舞姿或笑哏,新世代們正迎向這個愈熱鬧卻也愈空虛、娛樂與無聊一體的世界,不禁令人內心泛起一陣抖音。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社會人類學博士。本文原刊《新新聞》1639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