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已宣示2050淨零碳排,其中一個被視為有效的手段「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在過去一年大行其道。但另一方面也飽受批評,最主要是用異地保育來抵銷排碳,並非真的減排,還可能反過來破壞生態、侵犯人權,且在認證、交易制度中淪為金融遊戲。
因此自然解方是否真能有效減碳?現在說還太早,需要持續觀察。年前在東海大學舉辧的「動物行為既生態研討會」中有2場演講,台大生態所教授李玲玲「從生態檢核到自然解方」、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盧倩儀「我的自然不是你的解方」,提供了多元觀點,有助於理解自然解方的各個面向。
自然解方保護生態、也有益於人類
自然解方,也稱為「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或「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總之就是以保護自然,來達到因應氣候變遷、防減災等目的。李玲玲表示,自然解方不只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而且要對人類有益。
為什麼透過自然解方可以達到這些目的?她引用2005年「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這個評估提到生態系統如何運作、相互作用、為人類提供服務。包括:供應淡水、食物、燃料。調節氣候、控制洪水。支援土壤、支持農業。還有教育、美學等文化。
李玲玲提到由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所做的研究報告「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自然氣候解決方案),文中指出到2030年自然解方可提供37%減碳量,重要性不言可喻。反之,破壞自然就無法達到目標。
不過盧倩儀認為這個37%是「魔法數據」,它一再被引用,卻沒有堅實證據,種樹要時間、去哪裏找那麼多土地都是問題。然而在科學尚無定論時,碳交易、買賣、抵銷已經大行其道。何況現實的情況,企業會為了獲利去引導政策、媒體、以及研究方向,而這與正常由科學研究引導的順序相反。
自然解方的三個行為人
盧倩儀提到美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在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書中就提到企業引導研究的例子,1960年美國學院中,研究植物病蟲害的學者只有2%,其他98%走化學也就是殺蟲劑路線,而殺蟲劑的危害如今已顯見。
盧倩儀認為,自然解方也是用同一套模式在運作,當權力與財富集中,在科學家還沒感覺時,就已經用研究經費引導研究走上某一條路。「當自然解方不是一個專有名詞時我100%贊成,沒有人會反對以自然為本做為解方。但問題出在當它是專有名詞時,就有相當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