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讓我們重新踏上自我追尋的路程:《種回小林村的記憶》選摘(1)

2018-08-05 05:10

? 人氣

一百年前, 幾位日本學者在台南、高雄及屏東各部落所採集南島族群對我族的自稱詞,隱隱約約將南台灣的廣闊原野,劃成一塊塊若影若現的族群拼圖:台南平原那頭的新港、木柵、崗仔林,自稱Siraya(西拉雅);屏東那些山腳的武洛、老埤、加匏朗,是一群 Makatao (馬卡道);而高雄山區的小林與荖濃啊,「我們是 Taivoan!」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和許多台灣在地的人文歷史一樣, 大武壠族的故事也曾經被年輕一輩族人遺忘,只剩長輩依過去的直覺,在日常生活中反覆作息,我們稱之為文化的事。

八八風災後,靜靜沈睡在獻肚山下的小林村現址。(bellenion ∕維基百科)
八八風災後,靜靜沈睡在獻肚山下的小林村現址。(bellenion ∕維基百科)

2009 年,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 小林村更是遭受嚴重打擊之處。為了陪伴故鄉與僅存的族人,抓住部落僅剩的無形記憶,年輕人開始回鄉。還記得大滿舞團團長王民亮在過去受訪時說,風災發生後就一心只想要趕快回甲仙,離家越近越好,即使「這個家再也回不去」。甫到重建區,跟著政府的災後培力計畫進行產業重建的工作——直到後來逐漸產生懷疑,「當錢對族人都已經不重要了, 產業還真的是現下族人最需要的嗎?」

自此之後, 年輕族人開始成為部落大武壠族文化重建的主力: 2011 年,大滿舞團成立;2014 年,大武壠歌舞文化節首次舉辦; 2015 年,大武壠民族植物園的輪廓開始出現。

莫拉克災後, 倖存的小林村民被迫分居於以甲仙區的五里埔( 小林一村), 及杉林區的日光小林(小林二村)、小愛小林(小林三村)三地;其中除了五里埔之外,其他兩地都與舊小林村依山傍河的環境有極大的不同,頓時讓族人失去了過往漁獵的空間。此外,族人對永久屋只有使用權,沒有土地權及房屋所有權,不得任意將住所改建成自己想要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永久屋社區也無耕地的規劃,使得這些過去耕種了一世紀的部落農人、獵人與漁夫,頓失在土地討生活的能力, 而必須重新適應不同的生存方式,也幾乎失去了族人過往與土地的深厚連結。

「房子好漂亮, 住得不錯欸!」許多初次到訪重建社區的訪客, 都會忍不住這樣讚嘆,卻往往看不到部落導覽人員無奈的苦笑。

為了為看似美麗, 實質卻無文化內涵的歐式永久屋社區, 注入些許原鄉的生命, 現在的日光小林部落營造員徐銘駿, 延續了先前部落營造員潘惠婷的田調基礎, 自 2015 年開始更專注於民族植物環境的營造。永久屋社區沒有耕地, 部落營造員便一戶戶詢問,說服那些在外忙碌的族人,願意把屋後小小的庭院讓出來, 讓日光小林社區可以化零為整, 整合成「大武壠民族植物園」,在這些小而美的空間耕種、復育過往屬於小林村大武壠族的民族植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