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子五哥」之一的電子大廠、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對蔡政府力推又寄予厚望的綠電,以「7分期望帶3分悲觀」形容其對綠電的看法,這個「7分期望帶3分悲觀」其實值得討論,更值得當政者深思。
童子賢是在接受國內媒體《財訊》專訪,對媒體詢問綠能與零碳排「究竟可行性與挑戰有多大」時說,綠能希望「有能源,但不排碳」是一種完美期待,卻很難達成,綠能不夠「大量、廉價、穩定」的問題,讓其仍難以取代石化燃料,因此他認為不能完全捨棄核電,近2年矽谷新創事業中最吸金的項目之一,就是包含核融合研究的新創公司。他建議台灣應與全球一致,重新探討核能發電的可行性,「除非核能也被視為綠能,否則綠能前途將蒙上陰影」。
如果回頭檢視蔡政府的能源政策,再看看國內目前情況,再比對全球能源趨勢與變化,其實很容易看出能源政策的致命錯誤。蔡政府上台後大力推動綠電,這點符合各國的政策與世界趨勢,但問題是其它國家的綠電是用來取代排放高、污染也重的化石燃料發電─主要是煤與天然氣,因煤的排放與污染又比天然氣更高,因此去煤化、關閉煤電廠是那些力行減碳國家的首要之務。
但在台灣,由於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是以全面廢核的非核家園為出發點,因此花大錢建的綠電是用來取代核電,而核電原本就是幾乎無排放的發電方式。換句話說,即使順利在2025年實現綠電占2成的目標,台灣的排放減碳還是沒什麼進展,因為火電比例同樣高達8成,即使增加排放較少的天然氣發電比例,在整體發電量大幅增加情況下,台灣的減碳不會有什麼太大的進展。
更糟糕的情況則是:綠電進度不如預期,火電比重更高,導致排放與污染更惡化,而這正是台灣能源的「現在進行式」─去年綠電比重大概在6-7%左右,官方已承認到2025年不可能達到2成的目標,但核電除役進度不變,因此2年多之後,台灣的火電比重就要高達85-90%。至於過去幾年中南部污染惡化,被譏為火電「燒好燒滿」、民眾「用肺發電」的情況就更不在話下了。
這些問題與後果,國內能源專家其實早已講過千百回,但政府無意回應檢討,外界看到的是經濟與台電「非常努力」的在增建火力發電機組,增加的機組裝置容易早已是數個中火或大潭電廠的規模了。
如此「燒好燒滿」,又要如何降排減碳?在國際環保團體的評價中,台灣的減碳成績是年年倒數幾名,其實並不冤枉。先進國家的碳關稅馬上要上路,台灣如此減碳成果,是讓人憂心了。
而且,發展綠電不是毫無代價、更非無後遺症:要大規模的發展綠電,無論是光電或風電,都需要相當的土地,地小人稠的台灣並不具有優勢,但蔡政府「橫柴入灶」強推綠電結果,就是填平埤塘、砍成樹林來種電;水鳥的溼地、農民的良田、沿海的養殖區、海邊的泥灘地、敏感的山坡地…..都拿去種電,對台灣生態環境的破壞、景觀的傷害,莫甚於此─其實,相關的報導已非常多,只是政府從來都在裝傻不檢討,未來大量太陽能板除役後的環保問題更是頭痛問題。
蔡政府時常把廢核政府說成如世界潮流、先進國家的趨勢一樣,但實情是:全球首要環保議題是減碳,廢核早已「過時」,除了德國與台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搞全面廢核,反而是為了減碳,核電成為解方之一:包括英、法、韓等許多先進國家在增建核電,許多到期的核電廠也延役。台灣卻因民進黨的廢核神主牌而讓能源政策走上歧途。
童子賢在專訪最後說:「執政當局不必違反初心馬上恢復大量核能發電,但是必須轉換心態,勿只顧握著神主牌」。顯然要對蔡政府的神主牌提出建言時,用詞都要「溫良恭儉讓」一點。童子賢除了是企業家,也是民進黨智庫新境界基金會的董事,這樣的身份提出對能源政策的建言,看看民進黨是否會「比較聽得進去」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