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三張圖片看美麗琉球(沖繩)背後的委屈與無奈

2018-08-12 07:10

? 人氣

沖繩縣民參加集會,要求美軍基地全面退出沖繩。(資料照,取自美聯社)

沖繩縣民參加集會,要求美軍基地全面退出沖繩。(資料照,取自美聯社)

(一)方言札

方言札。(作者賈忠偉提供)
方言札。(作者賈忠偉提供)

日本人統治琉球(沖繩)之後強力推行同化政策,因此將琉球(沖繩)語醜化為「難聽的語言(悪い言葉)」、「可恥的語言(恥ずかしい言葉)」,若有琉球(沖繩)學生如果在公開場合或課堂上不小心說了琉球(沖繩)語,那怕只有一句或一個字,他(她)就會被師長掛一個叫「方言札(方言牌)」的木牌在脖子上,以示羞辱。這個牌子會一直掛到他(她)發現另一個說琉球語的學生為止,結果使得琉球(沖繩)小學生間相互告密的風氣大盛,攪的孩子們互不信任而終日惶惶不安。這個狀況到了日本投降後並未因此改善。日本投降之初,原有的琉球(沖繩)語得到暫時解放,但大約是在1947~1948年間,琉球(沖繩)部分地區的小學又開始使用「方言札(方言牌)」來警告與限制琉球(沖繩)人使用方言,到1951年4月,在第2屆全琉球(沖繩)舉行的校長會議中,已將「徹底勵行標準語(即日本語)」當成「本年度重點目標」之一。就因為日語的不夠普及,1957年的一份調查報告便指出,在琉球(沖繩)主要的商業區──那霸地區,全天候(學校及家裡)使用日本語(共通語)的中學生不過13%而已。而在偏遠的名護地區(註一)則更低,只有0.3%的中學生全天候使用日語。一直到1965年之後,日本政府採行「返還政策」後,「方言札(方言牌)」才逐漸被淘汰。到了20世紀90年代,日本政府開始意識到方言保護的重要性,琉球(沖繩)民間也提出對琉球(沖繩)方言保護的訴求。2006年,沖繩縣政府將每年的9月18日定為「島言葉日」,島即指琉球(沖繩)島,言葉即是詞語,喚醒琉球(沖繩)人對本土語言的保育意識,避免琉球(沖繩)方言死亡(註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附帶一提:在日本海外殖民地的排行上,第一是琉球(沖繩)、第二是朝鮮、第三才是臺灣,因此在日本近代對外擴張的歷史中,有「琉球是長子、朝鮮是次子、台灣是三子」的說法!

(1)琉球(沖繩)在1609年成為中(明/清)日兩國共有籓國(雙屬)、1872年被日本強行併吞而成為琉球籓。以琉球(沖繩)人日化之深,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語都沒有那麼普及,更何況殖民地位排行第三的臺灣(臺灣是在1895年才成為日本殖民地),所以在陳嘉蔚與魏德聖編劇、馬志翔執導的電影《KANO》劇中,一般臺灣社會從頭到尾都使用日語對白在當時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樣的劇情安排顯露出導演或編劇對於歷史的考究不但不到位而且不用功,也難怪外界指這部戲有過於媚日之嫌!

(2)1930年12月,由蔣渭水領導的「臺灣民眾黨」修正了──綱領、政策與黨章,其中政策綱領第二十二條──《學制之改革》中明訂: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