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蜜蜂,讓身無分文的他們重獲新生:《救援》選摘(2)

2018-08-24 05:10

? 人氣

作者認為,未來的人道救援不能建立在難民營的基礎上,因其無法為生命帶來滿足。難民營無法讓難民得到安置,更會成為夢想的葬送地。(資料照,AP)

作者認為,未來的人道救援不能建立在難民營的基礎上,因其無法為生命帶來滿足。難民營無法讓難民得到安置,更會成為夢想的葬送地。(資料照,AP)

「難民能為其所居住的國家帶來貢獻、而不是淪為負擔」的想法,是重新思考人道救援意義的基礎。讓我用一個養蜂人的故事,來證明此一論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難民們經常說自己在逃跑時,總會帶上身邊最值錢的東西。但對來自敘利亞西南邊德拉省(Dara)的烏雷絲(Um Laith)和阿布.卡拉姆(Abu Karam)來說,這件事卻難如登天,因為他們最珍貴的財產就是蜜蜂,他們從父母手中接下極為成功的養蜂事業。

留下一個兒子在敘利亞完成高中學業的烏雷絲,在抵達約旦時,覺得自己就像是「搭上一條駛向暴風雨的船」。

現在的她們已經看到一線生機,她們獲得的七百美元,讓她們有機會用約旦的蜜蜂,再次建立事業。卡拉姆先生以害羞、近乎不好意思的表情問我,想不想看看他的蜜蜂。他帶我走出那位於鎮外的家,穿越馬路,來到一個遠離公寓而傾斜的橄欖園。那裡有三個蜂巢,小小的白色木屋,這就是他新生意的起點。

他小心翼翼地靠近蜂巢,揭開頂端的蓋子,露出自己最珍貴的昆蟲們。牠們是他的未來,經濟和信心的支柱,也是讓他立足於此地的方法。

當你明白絕大多數的難民其實無法返回家園後,最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他們該如何、且在何地生存,為社會帶來貢獻。對成年的難民來說,最好的答案就是在其所處國家的城市、鄉鎮或農村裡工作。這樣一來,他們能為自己的人生打拚,也能為居住的國家帶來幫助。

然而,這是一個巨大的政治挑戰。不妨想想西方國家在移民搶走工作機會的議題上,所流露出來的仇視態度。對於中等收入且多有失業問題的國家而言,這個問題影響尤其嚴重。

烏干達讓我們看到了可能性。在二○一六年底,有將近一百萬名的剛果人、南蘇丹人、蒲隆地人和索馬利亞人居住於此。到了二○一七年,南蘇丹人更以平均一天兩千人的速度,湧進烏干達。這些人擁有工作的權利,也可以隨心所欲地前往和居住在任何地方。

糧食危機迫使眾多南蘇丹人民逃離家園。(AP)
糧食危機迫使眾多南蘇丹人民逃離家園。(資料照,美聯社)

他們得到一小塊可以耕作的地;他們可以使用公共服務,讓孩子去公立學校,訓練自己的技能,並透過工作、受僱和貿易的方式,為烏干達的經濟帶來活躍的貢獻。

該國的經濟在南蘇丹人大批湧入的情況下,承受極大的壓力。但一份二○一四年於坎帕拉進行的研究指出,協助難民就業的行為,讓78%的難民不再需要幫助,全國更只有1%的人必須完全依賴援助。作為世界上難民數第五多的國家,烏干達的系統讓我們清楚明白將難民視為具生產力居民的好處。

現在,烏干達被選為測試新「難民問題全面響應框架」(二○一七年由聯合國大會制定,目的為發展全新的難民援助模式)的國家,希望他們的成果能因此更廣為人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