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台海局勢不穩,台灣方面不想辦法降低投資風險,穩住現有的歐盟投資,急著引進更多投資是當歐盟傻瓜嗎?
中央社隨即發文抨擊歐盟「只要不給」,只想要晶片,不想付出對等回饋,痛批這種態度很難在晶片外交中得利。中央社直指,歐盟官員拿歐盟企業當擋箭牌,台灣也可拿台商自珍,半導體廠最佳設廠地點是台灣,而不是歐洲,白話說就是「不要給臉不要臉」。
總而言之,中央社認為歐盟是礙於中國大陸,所以不想與台灣簽署BIA,但又想搞晶片外交。中央社的持論,基本就是綠營側翼公知的「低級觀點」,內宣兼自我洗腦太久,以為晶片萬能,因此認為歐盟官員的態度顢頇又蠻橫。
真正了解國際局勢與晶片產業的人都知道,歐洲經濟被俄烏衝突重創,又遭美國背刺,正是需要中國拉拔的時候(還得加上印度),若必須有所取捨,台灣能救歐洲經濟嗎?再者,台海局勢不穩是事實,簽BIA,地緣政治的投資風險都不必顧慮的嗎?這是國際局勢面。
在產業面,說白了,台積電去不去歐洲投資設廠,是台灣政府說了算的嗎?此前個人分析過,既然台積電的美國廠註定是賠錢貨,那麼其他對外投資就必須賺錢回補這個大洞,因此其投資評估的首要,是投資地的補貼夠不夠,穩不穩,而完全不是台灣政府的政治需要。
印度拜託台積電去投資了多久?台積電評估多年,礙難照辦就是礙難照辦。於德國設廠一事也談了很久,最近傳出因德方財政吃緊而不得不暫緩,台積電改到願意提供大量補貼的新加坡設廠。這是台灣政府想怎麼辦就能怎麼辦的嗎?
對歐盟而言,希望台灣半導體業到歐洲投資其實是剛好而已,因為來自台灣的投資太少了,現在倒還拿自己當寶。而台灣與歐盟有互補性的產業其實也不多,晶片只是最醒目的產業而已。
沒有台灣晶片投資,歐盟其實也死不了,因為在成熟製程上,歐方本就有自己的半導體企業,而若想推進到先進製程,歐洲的製造業基礎其實比美國好,沒有台積電協助只是走得慢一點,不至於交白卷。
更值得尋思的是,歐洲勞工成本並沒有沒比美國低,勞工保障不比美國差,台積電美廠的問題,在歐洲也差不多,如若台積電著眼於獲利,根本無法複製美國廠模式到歐洲,那麼算一算,歐洲補貼就要大於美國才玩得動,值得嗎?這應是歐盟在產業面的主要考量。
因此,中央社的「晶片我最大」低級觀點,在島內騙騙民眾還行,出了島就行不通。
誠然,歐洲議會的態度與歐盟執委會完全不同,前者支持台歐BIA,但說穿了,民代層次不必付執政責任,其支持理由是政治性的,根本不考慮企業利益與投資風險。換言之,台灣就算能買通歐盟議員,也無法買通官員,這就是政治掛帥論事的低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