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美國「鳥人」奧杜邦的折翼之旅

2023-03-18 06:20

? 人氣

一個保育組織的「正名運動」

時勢所趨,奧杜邦學會各地分會近年興起「正名運動」:拿掉名稱中的「奧杜邦」。截至目前,採取這種作法的分會雖然還沒超過10個,新名稱也尚未確定,但是包括芝加哥(Chicago)、西雅圖(Seattle)、波特蘭(Portland)、麥迪遜(Madison)、華盛頓特區等大型分會,奧杜邦學會(全國總會)也飽受壓力,面臨抉擇。本月13日,學會26名理事進行閉門視訊投票,結果決定保留「奧杜邦」,3名理事憤而辭職,多個地方分會表示遺憾,不由得讓人擔心,這個118年歷史的保育組織是否即將分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學會理事會主席貝爾(Susan Bell)婉拒公布詳細投票結果,但解釋說:「(奧杜邦)這個名字如今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份對於鳥類、對於大自然的摯愛。」一方面試圖脫鉤,一方面坦承:「我們必須面對奧杜邦本人的種族歧視歷史。」奧杜邦學會並宣布今後5年將斥資2500萬美元,增進組織的多元性、平等與包容性。

然而芝加哥分會主席波拉克(Judy Pollock)直言:「使用奧杜邦之名讓我們在倫理上站不住腳,他已經不適合當我們組織的標竿人物。」學會員工的工會更痛批,保留「奧杜邦」此舉形同刻意表揚一個白人至上主義者(white supremacist),傷害社會上的弱勢族群。這個工會上個月已經改名「鳥工會」(Bird Union)。

翻一個十九世紀人物舊帳多少會予人小題大作之感,「受到時代局限」的說法也得到不少人認同,但波拉克與多位學會中堅幹部指出,除了追求歷史正義的必要性,「奧杜邦」之名讓學會不但形象蒙塵,還遭遇求才困難,並與平權意識敏銳的年輕世代日益脫節。畢竟,與奧杜邦同時代的廢奴運動濟濟多士,奧杜邦的選擇不僅大錯特錯,而且造成實質傷害,到今日仍是如此。

批評者:抹煞歷史的「取消文化」

還有人(尤其美國保守派)認為「正名」之舉意味著抹煞歷史,是「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矯枉過正又一顯例。這似乎是過慮,奧杜邦及其作品仍然是美國自然史的經典,專業價值並不會因此減損,後世任何一位「鳥人」都無法忽略。而且事實上,在學界深入檢視之下,奧杜邦的成就早已問題叢生,涉及剽竊、抄襲、造假、掠人之美、編造經歷、盜取屍體(協助學界友人證明「白人比非白人優越」),他如果置身今日科學界,恐怕早已身敗名裂。學會的奧杜邦傳記網頁特別加了一個副標題:「一段複雜的歷史」(A complicated history)。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