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和狼人、吸血鬼和女巫一樣,乘載了大眾的想像。人們對存放在金碧輝煌墓室裡的古代屍體滿懷好奇,從維多利亞時代的木乃伊解封派對、1920年代發現圖坦卡門陵墓引發的熱潮,還有現代的幻想冒險電影,例如漢默電影公司(Hammer Film Productions)1950至70年代的一系列恐怖片,再到《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系列。由於木乃伊經常成為大眾娛樂的題材或者形成風潮,誤解也變得普遍,不過英國一間博物館企圖讓人們重新理解這項古文明的風俗。
英格蘭北部的曼徹斯特博物館(Manchester Museum)隸屬於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主要展品類別為考古學、人類學和自然歷史為主,館方斥資1500萬英鎊改建,於2月重新開放。曼徹斯特博物館重新開放的第一期展覽「埃及的黃金木乃伊」(Golden Mummies of Egypt)展出豐富的埃及藏品,包括希臘羅馬時期(西元前300至西元300年)的8具木乃伊,它們由英國考古學家皮特里(Flinders Petrie)帶至英國,發掘地在開羅南方法尤姆(Faiyum)哈瓦拉(Hawara)的墳墓群。
Romano-Egyptian mummy of a bearded man from Hawara with a Hadrian-type hairstyle dated 117-138 CE. The outer wrappings depict an elaborate collar and traditional Egyptian funerary scenes, though.
— Archaeo - Histories (@archeohistories) September 11, 2022
Manchester Museum#archaeohistories pic.twitter.com/sJ4VPko8GM
特展回歸「埃及人希望人們看到的事物」
英國廣播公司(BBC)專文報導,策展人普萊斯(Campbell Price)肩負著一項使命:改變我們思考、談論木乃伊的方式。參觀者很快就能注意到特展的與眾不同之處,官方並不展出遺骸的X光片或電腦斷層掃描,也沒有遺體的生物醫學推測(例如他們過世時幾歲或死因為何)。埃及特展在曼徹斯特博物館休館期間到北美和中國巡迴展出,當時確有展出木乃伊的掃描圖像,不過展覽回到曼徹斯特之後這些圖像文件就被移除了,反映館方對於展出這些工藝品的新想法。普萊斯說:「我們正在擺脫這種拆封的欲望,」指出他們希望翻轉陳設方式,讓參觀者的注意力從「內側」轉移到「外側」,也就是從「我們期望看到的事物」轉移到「埃及人希望人們看到的事物」。
因此埃及特展捨棄了窺視木乃伊內容物的角度,轉而聚焦繁複的包裹工序。普萊斯藉此主張古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目的不是為了保存遺體,而是為了將死者變成神。裝飾華美的棺柩和外棺並非描繪在世的死者,而是用神性化、理想化的圖像,幫助死者的靈魂去往更好的地方生活。防腐師利用歐西里斯(Osiris)和哈索爾(Hathor)等喪葬相關神明的畫像,以此保證死者已經準備好前往死後永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