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3月23日主筆室風評〈反戰學者被失聲,萬山不許一溪奔?〉一文評論近日出現於台灣社會的輿論風暴。該文對於此一事件是如此描述並質問的:「……與其說是網上激烈爭論,不如說是反戰學者飽受圍剿。被綠營狂轟濫炸的「疑美論」,而在網路和新媒體掀起圍剿風。為何綠朝當道下容不得反戰學者的反戰聲明?」
「疑美論」的發酵
〈風評〉洞識到此一事件的起源是「疑美論」的發酵。自從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在今年年初巡迴各地的「向黨員報告」中開出第一槍:「不能讓懷疑美國的言論成為社會共識!」、「不能讓有心人散播懷疑美國的言論」。3月14日,行政院長陳建仁在立法院總質詢中,怒斥高金素梅委員關於「美國學人計畫」的提問是在散播「疑美論」。緊接著,曾任民進黨副秘書長的林飛帆在美國期刊署名發文:「疑美論將危害區域安全」……顯見,執政當局高層已有高度共識,並揮動令旗:必須全力動員,抑止「疑美論」在台灣社會擴散。四位反戰聲明發起人所觸動的圍剿風暴,自此引發。
只不過,〈風評〉在文中提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學者群的失聲,又說「參與連署原本是有青年反戰學者,但因為抹紅扣帽決定退出公開連署,轉為低調支持。原本總共有50多人連署,連署書外洩後飽受謾罵,後來有10多個青年世代學者擔心未來在學界工作不保,甚至被秋後算帳。最後,連署人只剩下37位較年長的學者。」儘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與「台灣社會研究學會」成員有重疊之處,卻非一體。筆者做為「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對於此事略知脈絡,〈風評〉所述,不全然符合事實。「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的青年學者成員並不是畏怯撤簽,而是對於事件的發展有節奏和戰略上的考量。未來,台社的成員還是會秉持知識人的職責,參與到這場輿論交鋒、思辯之中,請大家拭目以待。
介入社會、解釋社會、改變社會
事實上,台灣社會研究學會於2021年第六屆理事會即提出四大工作方向:1. 反對新自由主義,提供多元的思考與觀點,台社積極扮演思想的提供或媒介;2. 反對新型態法西斯主義對於性別、族裔、階級、性少數、移民等等各種暴力形式;3. 左翼思想的反身性思考與論述的建立,尋求基進替代性方案的可能性;4. 歷史記憶的反思與整理。到了2023年的第七屆理事會,經過討論,又決議增加:5. 反思戰爭、追求和平,批判理解新冷戰的局勢;6. 重返萬隆精神,連結「第三世界」;7. 反思社會的差異與權力,重構人與社會的共有與民主關係。
就上述七大工作指標來看,台社學會做為進步的知識人群體,其介入社會、解釋社會、進而改變社會的意願與動力是十分鮮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