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抗爭,凸顯公民與科學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因應減碳與其環境變遷,我國減煤增氣,包括建設台南九崴南科天然氣電廠。但遭當地居民強烈抗議,當成「嫌惡設施」。民眾在檯面上喊「選址不當」,例如,認為半徑5公里內人口12萬、學校9所、安南醫院等。意見領袖表示,民眾向心力很強,因「有共同的敵人」。反對者暗諷「我要用電,但電廠不要設在我家旁邊」。
其次,高雄鳳山居民抗爭設立儲能設施。但儲能裝置已逾兩百年,包括大眾熟悉的家電或工商用等電池,其硬體安全性一再經檢驗與改進,應無問題。若擔心其電磁波,則更沒問題,因如腦波圖與心電圖所示,人體本為發電機,人體神經和肌肉活動會自然感應電流,外界高壓場對人體的影響千倍遠小於人自身產生的。諸如美加等國並無電力電磁波規範,可見其安全性。民眾須知,每人要用電,也支持護國神山台積電,但綠電需儲存以備無風與光時用。
多年來,社會氛圍不利電力建設。一些人拒絕「鄰避設施」,包括中途之家等社福類與電力等公共建設類。但台灣地狹人稠,社會需要它們,不是設在我家旁就是在你家旁。若民眾只是抱持「受害者之姿」,則社會抗爭不斷;但若敞開心胸而持「服務社會之公益心」,則社會進步迅速。當為借鏡之例是,2021年12月12日,台北萬隆變電所因受抗爭而爆炸,導致成千上萬戶停電,只因民眾誤解電磁波而阻擋更新,其實,民眾應支持其新變電所,因科技日新月異,新式設施更安全與美觀、維修更便宜、電磁波越低。
若公共設施有安全疑慮,則應要求符合國家安全規範,也監督其設計建造與執行,而非阻擋。對於附近居民,社會可提供相應的福祉,例如,綠地或公園等設施。但諸如「本地發電本地用、外地不能用」的狹隘心態,並不可取,因別人也可揚言「本地養雞只供本地雞蛋」;亦即弄得社會分裂,無法共享分工合作之福。
*作者為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