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怎麼辦?許鴻文曾在休閒農業管理委員會裡,多次提議可以藉由「復育螢火蟲」來吸引遊客,但地方頭人與其它餐廳業者的反饋,卻是一桶又一桶冷水,還有人開玩笑地對他說,「白天都沒人了,螢火蟲是要復育給鬼看的喔?」
對於這些「唱衰」的聲音,許鴻文卻沒有因此被打倒,反而覺得「不試你怎麼知道不行?」他便自己跑去找了位在登山步道旁、本來就有螢火蟲的一塊田地,跟地主洽談復育螢火蟲的計畫,地主聽完立刻就回了一句:「別人都說你瘋子,我還要跟你一起瘋喔!」但許鴻文不斷說服地主,要相信螢火蟲有潛力,並以幫忙管理田地、除草作為交換條件,最終得到地主點頭同意。
復育螢火蟲的行動很快就收到了成效,上山人潮與螢火蟲數量一樣不斷增加,許鴻文指出,當時縣府統計,假日單日晚上的賞螢人潮至少就有9000人以上,若加上平日晚間上山的人就更多了。梅嶺的螢火蟲季直到今日仍持續在舉辦,火金姑吸引人潮的魔力,讓原本不看好他的人終於開始改觀。
同樣是第三代梅嶺人的梅嶺風景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賴榮信表示,當初確實有許多人並不看好復育螢火蟲的想法,「有些人也開過鴻文玩笑」。他說,幾十年前,許鴻文真的是山上少數有想法又很願意學習跟嘗試新事物的人。
做了才有機會 以「共享」的角度投入種花
雖說螢火蟲的魅力將梅嶺的旅遊旺季,從一個月延長至兩個多月,但這對梅嶺留不住人的困境,改善仍然有限。許鴻文說,真正吸引遊客的東西需要有「在地特色」,他開始思索:既然梅花可以吸引人潮,如果讓別的月份也開滿花,前來賞花的人潮是否就能源源不絕?
由於許鴻文採行有機栽種,他的梅園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梅樹,因為沒撐過停藥反撲的病蟲害而逐漸死亡,他轉念一想,便將空出來的梅園空間和務農時間,一點一點地栽滿自己育苗的台灣野百合。在台灣野百合之後,許鴻文又在同一片舊梅園裡,陸續種滿了上萬株的山櫻花、山茶花、杜鵑與紫牡丹,並且拉著親朋好友,在荒煙蔓草中尋找或清理有觀光潛力的步道。
當時他四處尋找公部門的資源,從水保局、林務局、縣政府、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問了一輪之後,成功獲得部分花苗、樹苗和改善周邊步道環境的經費,但自己也掏了不少錢,大老遠從彰化買苗回來種。
「這些事,你不能用太聰明算計的心態去看,反而要用共享的角度去想」,許鴻文認為,如果做這些事情能吸引到人潮,整個社區都能共享觀光帶來的效益,即便自己付出的比較多,自家餐廳與梅子產品也都有享受到,如果因為太會算而放棄不做,到頭來可能誰都享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