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區議會選舉改革開倒車,在中國專制統治下,只有百姓,沒有公民。
Netflix的台灣片集《人選之人--造浪者》上架,台灣人高呼「《黑金》後終於有談台灣選戰的片集了」,網路上政治金句橫飛,再對比大陸,豆瓣的評論被逼下架,不許談及這齣選舉劇集,明顯看到兩岸的分別,也是為何兩岸不能統一的關鍵:台灣都已經可以把選舉變成劇集拍攝了,中共還只能屏蔽選舉劇集。台灣人已經進化到調侃候選人的競選謊言,中國人民還是只能聽到領導人的「重要講話」,選票都摸不著一片紙邊。
香港又如何? 香港本來是和台灣並駕齊肩的選舉競爭者,每屆台灣的立委、總統選舉,香港的政治人物都會組團觀摩學習,雖然取經的實際效用不甚明顯,因為遊戲規則完全不同,但那時的香港人,至少可以期盼:總有一天,我們會像台灣人一樣,有自己的選票選出自己的總統。
再從眼角斜瞟中國大陸,心生同情:「你們可慘了,無自由無民主無選舉,只有百姓沒有公民。」
誰知風水輪流轉,當台灣的政黨輪替愈見成熟,香港突然發覺自己不進則退,不單和台灣漸行漸遠,甚至追貼中國,大開歷史倒車,公民快要變成百姓了。
香港改選制開倒車
最近政府改革區議會選舉方案,一句到尾:開倒車。大幅減少直選議席,重申引入間接選舉以及委任議席,又有資格審查,地區行政的撥款功能收歸政府,各區的區議會主席也由議員互選變成政務專員擔任,從結構上徹底把區議會變成政府的附庸機構,再不能代表市民有獨立的地位和政府溝通甚至反映民意。
其中最好笑是,地區直選只剩下百分之二十,這個比例是什麼概念?回歸前殖民地年代,1982年的首屆區議會,議席由民選、官方指派(官守議員)以及委任議員所組成,但即使如此保守,民選的比例也有26.9%。
殖民地允許26.9%的直選聲音,而回歸後當家作主的香港政府,反而只容許20%直選成份。誰才把香港視為自己人?再者,港英年代的直選議席,沒有過多的資格審查,只要取得提名便可參選,直選議席是貨真價實的直選。
反觀今天李家超改良後的區議會直選議席,競選人要有資格審查,要保證「愛國者治港」。這和殖民地相比,又是奴僕主人的性質立見,至少港英年代沒有保證參選人要「愛英愛港」。各區議會主席由當區民政事務專員擔任,這是恢復到1982年的殖民區議會選舉的內容,當年的各區區議會主席就是由當區民政專員出任。
要留意,1985年,港英政府已經取消了這個「政府官員出任區議會主席」的做法。所以,2023的香港,是連1985年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