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本周開會決定升息1碼,讓美國的利率達到近16年來最高的5%至5.25%,對最關切聯準會後續行動的金融市場而言,是好壞消息都有─好消息是升息進程結束,壞消息是今年內恐怕看不到降息。
本周的升息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連10度決議升息,堪稱上世紀80年伏克爾時代之後,近40年來最迅速猛烈的升息步伐,不過,應該是到了升息盡頭了,除了聯準會主席鮑威爾的暗示之外,更多的是現實經濟情況因素。
以總體經濟表現而言,雖然就業市場情況仍不錯,但經濟已走弱,第1季經濟成長率為1.1%,相較去年第4季的2.6%、或是外界預期的1.9-2%,經濟走弱殆無疑義。雖然現在似乎尚未傷害到就業市場,但繼續下滑最後終究會反應在就業市場上,而就業市場情況一向是貨幣政策考量的重點。
以金融產業而言,先後有矽谷銀行、第一共和銀行等銀行倒閉被收購,雖然官方口徑一致強調是個別事件、金融體系仍穩定等,而衡諸實際情況,無論是矽谷銀行或第一共和的倒閉,看來也都不會是另一次的「雷曼時刻」,但金融界的波動、特別是對地方銀行體系的疑慮,如果升息步伐能緩和甚至停止,對穩定金融體系會有助益,因為不少銀行的問題正是來自聯準會急行軍式的升息,這次會議前,外界甚至在揣測聯準會是否會因地方銀行體系問題而暫停升息。
至於對今年降息的期待與猜測,根據鮑威爾的說法是不可能,今年降息「不在我們的預測中」,「央行仍然預計通膨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到目標水準」,「我們委員會認爲,通膨不會那麼快回落……如果這一預測大體正確,那麼降息就不合適了」。股市也因為這席「今年降息無望」的話而下跌。
不過,必須注意的是:聯準會與鮑威爾的所有話語、所有政策,都不會是永遠不變的鐵板一塊,隨著經濟數據或經濟情勢的變化,那些「不變」的都可能出現改變,核心項目應該是2個:一個是通膨、一個是金融穩定,至於經濟成長率的高低甚至衰退與否,則是較邊緣的考量因素。
這波通膨再起,聯準會明顯誤判失算、反應遲緩,待開始升息反應時通膨已成氣候,此時要壓制住通膨的代價更高、時間更長,聯準會催動史上最迅猛的升息行動,原因在此,也為彌補過錯。
再者,升息過程中,外界一直以經濟走緩、可能陷入衰退等,猜測、或建議聯準會暫停升息甚至反相降息,但事實證明這些因素都不在聯準會考量之內,升息依舊,因為外界都忽視聯準會身上的「伏克爾基因」才有此誤判。
上世紀80年代的聯準會主席伏克爾可能是近百年來,即使不是唯一、也是最著名成功「殺死」通膨惡龍的中央銀行家,他的成功主因就是「夠狠、夠殺」,把利率提高到20%、不惜勒死經濟也要殺死通膨。相較之下,其前任柏恩斯則是受經濟放緩影響,貨幣政策時緊時鬆而讓通膨一再復發。
所以要預測聯準會升息是否緩和或停止,經濟成長高低是錯誤指標,唯一指標是通膨高低─通膨仍高時即使經濟走低,升息依然不會放鬆,中央銀行家的腦袋中,經濟走低可以被視為壓制通膨的必要代價。
唯一可能的例外是金融穩定因素,如果在升息過程中,因升息導致金融風暴,聯準會別無選擇的一定是以救市優先,而大部份時候,金融風暴都會引發流動性問題,作為最後放款人的央行,必須為金融市場注入足夠的流動性,這時才有可能在通膨仍高情況下降息。
事實上先前的矽谷銀行等事件中,聯準會在貨幣政策的鬆緊上就是以「兩手操作」,但如果碰上規模大的風暴,聯準會就不可能再玩「一手緊、一手鬆」的兩手操作了。
美國3月的通膨(消費者物價)己降到5%,雖與2%目標值尚有距離,但已比9%多的高點下降許多,這是官方可以發出升息暫停暗示的底氣,不過要注意的是:萬一通膨再上揚,升息腳步就可能重啟。如果通膨數字一直僵在5%左右,則除非金融穩定出大問題,否則單是經濟衰退,大概很難說服聯準會放鬆政策改為降息。
因此對何時降息的預測,最重要的還是盯緊通膨數據,少一點一廂情願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