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雲門舞集重新推出暌違20年的《薪傳》,自2019年卸下藝術總監職務的林懷民老師,以76歲之姿,受邀重回排練場,親自指導雲門第八代舞者,並在演出前邀請薪傳七代舞者齊聚。薪盡火傳,薪火相傳。這把薪火,終於傳到第八代舞者的身上,也在四月起連續三個月,全台六座城市的劇場巡迴演出,將薪傳燃起的力量交給舞台下下第N代的觀眾。
四月下旬在台北國家劇院重新點燃的《薪傳》薪火,儘管和首演時空已不盡相同,但薪火點燃,打擊樂棍棒昂揚響起,在激烈音樂的伴奏下,舞者以肉身拚搏,建構起張力十足,令人屏息的演出。
舞台上,面龐年輕的第八代雲門舞者手持雄香進場,虔誠插於香爐之上。
一縷香煙,從頭至尾伴著舞者跳出一幕幕序曲,唐山,渡海,拓荒,野地的祝福,死亡與新生,耕種與豐收,節慶。
舞者時而緩慢堅定,時而激昂爆發似浪的舞步,渡海一幕深深震撼人心。伴著這些年許久許久未響起的陳達《思想起》,先民的拼搏堅定,和對子孫的掛念叮囑,一遍又一遍,讓人再濕了眼眶。
「祖先鹹心過臺灣不知臺灣生作啥款。思想起,海水絕深反成黑 在海山浮漂心艱苦。思想起,黑水要過幾層啊心該定碰到颱風攪大浪,有的抬頭看天頂有的啊,心想那神明……。」
當年林懷民為了自己的第一篇長篇作品,他帶著第一代舞者在新店溪畔搬石頭,在佳樂水海岸吶喊,一步步摸索出雲門不同於西方舞蹈動作的獨特美學。像是台灣農民插秧,彎腰下蹲紮馬步,從頭到尾大開大闔。
薪傳揉合了東西方舞蹈語彙,除了承自瑪莎格蘭姆的呼吸與身體張力,移民的生活場景,林老師帶著舞者在野外訓練中提煉出來原生動作,奮力拍地、跺地,都極具力道。在拓荒中點出先民的農耕文化,再現出先民把荒地變良田的歷程。反映出寬厚穩重的勞動狀態。
恰到好處的展現臺灣農耕開墾時期的艱辛不易,與先民為子孫著想疼愛的萬世之業,為臺灣荒島奮發拼搏的精神。
舞段中也大量運用中國古典舞的動作,鏗鏘有力,和舞末節慶紅綢拋撒滿天的綵綢舞。
距離《薪傳》首演已經過了45年,依然奮鬥但尚稱太平的日子裡,《薪傳》在第八代舞者的身上,呈現了全新的生命力。
男舞者,成三角隊形,兩手兩腳四十五同時打開的大步前躍。
有時舞者成行三角列隊,有時成環形而舞,林懷民老師善用幾何之美,一幕先民從手牽著手的環狀中,一個個接連拖開,彎身挺立,以一層層肉體形成人肉梯子,男舞者奮力爬上桅杆的一幕,充滿舞蹈的幾何和力度之美。
這是我們在豐沃土地上培養出的全新新生代。看新一代舞者,可以體會和傳達那股先民之力,深沉又生動,和最後節慶段落欣喜的臉龐,全身劈開呈一字型飛越舞台的舞者,拋撒凌空的彩帶,欣喜的美極。
舞作前部還是以藍衫黑褲先民的堅毅為主調,渡海白紗幕翻飛如浪之吞噬,到登上桅杆那一長段,舞者接替層疊為人肉梯子,舞者的吼聲氣音,與打擊樂接替共振,最為震撼動人。
後半,青年男女相戀乃至節慶,雖有同儕遇難和新生兒誕生,死生契闊,但整體從服裝到色調,都多了份新時代的鮮亮,應該也是林老師對新時代的回應,和給大家的激勵。
看到76歲的林老師在台北場次演出後,靈巧地步上國家劇院舞台階梯謝幕,那是對舞蹈不歇的熱情,和對臺灣土地的深情。
柴船渡黑水,唐山過台灣。已成了一個拼搏而美麗的傳統,薪傳跨越了年代,那種莊重的儀式感, 也不正是台灣之民靈魂延續的方式。
薪傳不只傳力,還傳心。聽到陳達〈思想起〉吟唱起,「我們也得開墾啊給你們後面的活唷。 你們嗣小後來的啊心肝不知生啥款。」先民的用心和叮嚀,在這多少年後傳來,我流下淚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藝文觀察者